中新網9月14日電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 統(tǒng)計局公布的7月和8月份經濟數(shù)據顯示,宏觀經濟仍然保持9%以上的快速增長。然而,CPI增長的下降,卻帶來人們對通貨緊縮的擔憂。今年外貿表現(xiàn)出色,出口增長對上半年GDP的增長拉動較大,但是,我們同時也看到頻繁的貿易摩擦和對外依存度的上升,使外需拉動的經濟的不穩(wěn)定性和國際經濟變動帶來的風險增加。盡管宏觀調控力度很大,但投資仍舊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可是過度的投資很可能造成不遠的將來的生產過剩、能源短缺,環(huán)境惡化等等經濟和社會的不和諧現(xiàn)象。
當前的經濟態(tài)勢
如何看待近期的經濟形勢?首先,數(shù)據表明經濟并沒有明顯大幅下滑的跡象。迅速擴大的貿易順差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強勁增長的投資和持續(xù)增長的消費對經濟都有積極貢獻。正是在這三大推動力的推動下,GDP保持著平穩(wěn)增長。
當前經濟形勢是平穩(wěn)的,除增長與投資還略偏高之外,整體宏觀環(huán)境較好。如果沒有突發(fā)事件,經濟發(fā)展的慣性會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繼續(xù)保持9%左右的增長。最近許多國內外機構都調高了對中國經濟的預測。相信這些預測都是在給定當前經濟信息集合的共同基礎上“不謀而合”的共識所形成的理性預期。
經濟的近憂
但是要較長期地保持當前經濟發(fā)展的態(tài)勢,近期也有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從國內來說,固定投資反彈還是當前宏觀經濟不穩(wěn)的最大威脅。這一輪投資過熱的根本原因與一些政府部門追求GDP增長速度的目標不無關系。這樣的投資沖動并沒有完全消除。如果不加注意,投資迅速反彈,直接的結果可能帶來GDP更快增長,能源短缺更為加劇,不平穩(wěn)和不可持續(xù)風險也同樣在增加。其直接結果就是本輪宏觀調控成果付之東流,還會帶來下一輪更大規(guī)模的調控,全社會就要付出更大的成本。
能源問題越來越成為中國未來發(fā)展的瓶頸。國內石油價格沒有隨國際油價的變化調整是近期影響經濟的重要因素。眾所周知,低油價容易造成浪費,加劇能源短缺的壓力,不利于供求均衡,這是廣東出現(xiàn)的短缺的主要原因。不理順價格和建立相應的更靈活的市場管理機制,壟斷程度很高的能源行業(yè)會越來越“弱不禁風”,對近期經濟正常運行會產生很大的制約作用。
出口貿易摩擦增加,可能導致出口增長放緩。上半年的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約4個百分點左右,外需拉動經濟成長明顯。由于美國和歐盟貿易保護條款限制,再加上一些國家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美國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的影響,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也會減弱。貿易順差降低,對下半年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有所影響。
另外,有必要討論一下當前市場上流行的對通貨緊縮和經濟下滑的憂慮。一些人認為,通縮近期可能出現(xiàn),今年或明年經濟可能下滑。事實上,通縮的壓力應該是一直存在著的,并不是一個近期的問題。不能忽視經濟在近期會承受通貨膨脹的壓力。由于油價不斷上升和其他水電燃料價格的調整,PPI還在增長。如果價格體制理順,市場化程度更高,生產成本上漲對下游產品的價格傳導進而向最終消費價格的傳導能夠暢通,通漲的壓力更大。而且對8月份1.3%的CPI的明細分析可以看出,糧食和食品價格的下降對CPI的影響很大。
經濟的遠慮
從長期來說,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遭遇一些問題的困擾。
首先,以投資為主導的模式導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xù)。許多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各國遭遇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與它們長期依靠高投入推動,缺乏技術進步的推動和增長模式的迅速轉移,最后喪失市場的競爭力,國內制造業(yè)紛紛轉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的增長模式有很大的關系。
中國經濟多年來也是靠高投入推動發(fā)展。特別是這一輪的經濟過熱,主要是靠過度的投資所致。過度投資帶來經濟和社會諸多矛盾。中國經濟不是資源稟賦比較優(yōu)勢的經濟,純粹投資增長的模式不適合中國,中國經濟面對增長模式轉換的嚴峻挑戰(zhàn)。
其次,靠外需拉動的經濟也是不可持續(xù)的。全球化和國際化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大發(fā)展空間的同時,也引進了國際市場不確定性的風險。中國進出口占GDP總量的70%,外國直接投資居世界第二位,是石油第二大進口國,對外經濟的高依存度,使我們隨時可能受到世界經濟的一些重大因素變化的影響。美國經濟的復蘇,歐洲和日本的經濟走勢,美元貶值,油價高漲,都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更容易產生“共振”。
特別是在多邊國際貿易和合作中,知識產權,出口配額,傾銷訴訟;在中國企業(yè)的海外并購,海外投資,能源戰(zhàn)略布局中引起的摩擦、沖突和失誤,等等,對我們短期內的反應能力和應對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的同時,更現(xiàn)實地看到外需增長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僅以價格優(yōu)勢和犧牲國內勞動者的福利為代價,只會增加更多的貿易摩擦和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出口貿易更大的障礙。在中國還沒有成為一個經濟強國的時候,貿易大國的國際地位是很脆弱的。中國長期經濟增長過多地依靠外需是有很大風險的。
最后,消費增長不強勁使經濟增長不可持續(xù)。中國的消費一直在增長,但往往低于經濟的總體增長。如果消費不與經濟達到同步增長的水平,長期的全面生產過剩積累就會帶來價格水平的下降,企業(yè)利潤的下降,投資意愿下降,經濟不能持續(xù)增長。在中國,8億農民的消費市場最具有增長潛力。如果農民的收入能夠持續(xù)增長,高邊際消費傾向會使農民的大部分收入增量變成消費支出,從而部分緩解基本生活產品生產過剩的問題,推動消費的增長。因此,中國長期發(fā)展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增加農民的收入,繼而增加農民的需求。從這點出發(fā),我們要增加對農業(yè)的投資,改革農村金融。同時,加快城市化的進程,發(fā)展中小企業(yè)和服務業(yè),擴大城市就業(yè),增加農民和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擴大消費增長推動經濟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經濟既有“近憂”也有“遠慮”。要保持當前的“高增長低通脹”的經濟態(tài)勢,要推動經濟的長期持續(xù)增長,就需要通過政策的調整和體制的改革實行經濟增長模式的轉移,從依靠投資的模式向消費模式轉移,從高耗能模式向節(jié)約型和環(huán)保型增長模式轉移,從粗放式重化工業(yè)向服務業(yè)轉型,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增長模式轉移,才是解決中國經濟的“近憂遠慮”的根本保證。 (左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