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復旦大學新學期在全國首開面向本科生的同性戀研究公選課。這是中國逐漸正視同性戀群體的連鎖步驟中新的一步
9月7日晚,在復旦大學光華樓里的507教室異常熱鬧。6點30分正式上課,6點10分可容納100人的教室就已擁擠不堪。復旦大學今年為本科生在全國首開同性戀研究課程,這些人都是當天趕來聽課的。媒體也聞風而動:《中國日報》、上!肚嗄陥蟆贰ⅰ秳趧訄蟆、《東方早報》、《外灘畫報》、東廣新聞臺、東方衛(wèi)視等國內媒體記者紛紛趕來,甚至《紐約時報》等國外媒體也不錯過這次機會,日本共同社的記者太安淳一說他得知復旦大學在中國首開“同性戀研究”公選課,對此很感興趣因此專程過來采訪。
正式上課前,授課教師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的孫中欣副教授,就現場的同學對同性戀的態(tài)度和一些同性戀相關知識的考察進行了問卷調查。6點37分孫中欣副教授收回了所有問卷,并且請助教隨機抽取5份在課堂上公布了回答,結果是這樣的:對導致同性戀的原因,大家意見不一,有人認為是先天因素,有人認為是后天形成。但對于同性戀的接受程度,大家的回答卻達到了驚人的統(tǒng)一:那就是對男同性戀者的勉強接受和對女同性戀者的完全接受。
“這完全是性別歧視。說明同性戀研究課程仍處于掃盲階段! 孫中欣講課時講到:“我的課為什么會吸引這么多的學生呢?我只是一個普通教師,而今天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中外記者?這并不令人歡欣鼓舞,今天的場面可能會成為歷史的笑話!
“l(fā)ive,and let live”
這門課將以講座的形式展開,會請到研究同性戀文化的專家學者,并配以實地調查,孫中欣說要帶同學實地考察同性戀群體時,曾引起了課堂上充滿意味的噓聲,這種現場的騷動表明了許多來聽課的人是懷著獵奇心理的,覺得好玩。
其實早在2003年,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高燕寧教授就專門為研究生開設了一門名為《同性戀健康社會科學》的課程。每場聽者如云,其中不乏慕名而來的同性戀。
在談到開設這一門課的初衷時,高教授告訴記者:“我們是從預防艾滋病的角度切入的,不僅需要生理學的知識,更要從醫(yī)學角度看。”他們雖然盡量低調,但仍難免受到一些社會輿論的攻擊。
但令高教授欣慰的是,同學們積極良好的反饋。一位預防醫(yī)學系大三的同學在給高教授的郵件中這樣說:“我在您的課上,學會了寬容和諒解。雖然我不夠聰明,但我會盡我最大的努力為之做出我應該做的。Live,and let live……”
Live,and let live,曾是艾滋病大會的一句宣傳口號,直譯的意思是“我活著,也讓別人活”。
“通過這門課把學生們引導到我們所不熟悉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亞文化中來”,高燕寧教授告訴記者。
同性戀現象“值得正視”
復旦首開同性戀公選課的消息,在各個同性戀社區(qū)激起很大反響。天涯社區(qū)面向同性戀的版塊“一路同行”以及新浪的同性戀社區(qū)中,身為同性戀的網友對此普遍持支持態(tài)度。但也有不少人對此不理解,對這一現象進行批評甚至漫罵。
但對于課程的直接接受者來說,復旦學生大多報以積極的態(tài)度,一位大四化學系的女生告訴記者:“我對這個領域比較有興趣,希望通過這門課了解一些現代科學的前沿!绷硪幻猩f:“我們是抱著好奇的態(tài)度來到這個課堂,我們希望多角度地探討問題。”
孫中欣副教授說:“即使學生是出于好奇來選擇這門課程,也并不是壞事,如果因為好奇而能讓更多的學生投入這個研究領域,對學術是非常有好處的!
性學家方剛認為:“這很好,是社會多元文化的表現。社會對同性戀更寬容了,同性戀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也更明確了!
日本共同社的記者太安淳一認為:“這是中國越來越開放的表現!彼f在日本也從來沒聽說過這樣的課。
一個細高個子、金黃頭發(fā)的外國人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他的中文名字叫太舒華,是美國的自由撰稿人,當問及美國有沒有開設過類似課程時,他說:“四年前,我的學校密歇根大學曾經開設過一門課叫“如何成為一名同性戀”,是研究同性戀文化的,反響和今天同樣熱烈,教會的保守勢力強烈反對這門課程!倍谕詰偃巳褐蓄H有影響的“星星問答”的開辦者美籍華人星星,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則稱:“美國現在幾乎每所大學都開設了同性戀研究課程!
高燕寧教授表示,同性戀者無論是在寬松或是在嚴格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他們的數量基本上是恒定的,他們有著特殊的性取向,周圍人并沒有被“感染”的危險。而《同性戀研究》課程的設置,是大學教育對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社會弱勢群體的一種“反歧視呼吁”,更是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種呼吁。“同性戀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還是作為一種學術,都值得我們大家去正視它!”(來源:國際先驅導報;王曉潔、李丹;《復旦青年》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