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2006年10月5日播出《交通新體驗》,以下是節(jié)目實錄:
記者(王小節(jié)):我們今天來做個測試,測試一下北京交通,北京市在申奧的時候就向國際奧委會做出過承諾,從運動員駐地出發(fā),無論到任何一個比賽場館,路上所需要的時間都不能超過30分鐘。我們今天就從正在建設中的奧運村出發(fā),到拳擊比賽場館工人體育館去一趟,看看路上到底要花費多少時間。那好,現在我們出發(fā)吧。師傅您好。
司機:您好。
記者:咱們去工人體育館。
司機:好的。
記者:好,我們也來打個表。
解說:從建設中的奧運村出發(fā)到工人體育館,這段路程總長11公里。為了得到比較準確的測試結果,我們選擇了上午11點左右的非交通高峰時段和下午五點鐘前后的交通高峰時段,分別對同一路段進行了測試。上午10點59分開始的第一次測試,途中相當順利,除了遇上了幾個紅燈之外,基本上沒有碰到堵車的情況,抵達終點的時間為11點27分,共用時28分鐘。下午5點09分開始的測試,途中經常遇到像這樣的擁堵路況。第二次測試抵達終點的時間為6點05分,共用時56分鐘。
記者:同一段路程在交通高峰時段和非高峰時段走,速度相比慢了28分鐘,但是這個問題我們得去問北京交通委員會。劉主任,這28分鐘在奧運會期間怎么解決?
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副主任劉小明:您說這個吧,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日常的社會交通,平峰和高峰之間的一種差別,這個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整個交通流,從整個城市來看的話,是有平峰和高峰的這種差別。奧運的時候,設立了奧林匹克專用道的網絡,目前我們在107條道路上,設置了300公里的奧林匹克專用道的網絡,保證運動員從奧運村到每個比賽場館都基本上能夠在奧林匹克專用道這個網絡里進行運行,這個運行就是我們現在設計的速度,能夠達到60公里,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能夠滿足我們當時申奧時候的一些承諾。
交警:深圳大廈駐地,澳大利亞隊出發(fā)。
解說:這是2006年9月4號,北京交出的首份奧運試卷。在這一天,作為奧運測試賽之一的女子壘球世界錦標賽,在北京豐臺體育中心舉行了。上午八點,澳大利亞隊從駐地出發(fā),正趕上北京市民的上班高峰,考驗北京交通管理部門的時刻提前到來了。
交警:指揮所,岳各莊橋澳大利亞車經過。
解說:出發(fā)后16分鐘,澳大利亞隊順利抵達豐體中心。在比賽期間,來往這條線路的賽事用車每天都有20幾班,單程時間都沒有超過20分鐘。
北京市交管局豐臺交通支隊張振遠:這個圖是我們根據這次豐臺女壘錦標賽,設置的一個區(qū)域電子圖,我們在這些不同點段,將原來的一些攝像頭,與新近增加的一些攝像頭進行了連接,使運動員、技術官員和媒體記者,從駐地一出來,我們就能夠實施全方位的跟蹤。一旦發(fā)生擁堵,我們可以在不同地方采取不同的分流措施,確保道路的暢通。
解說:這就是本次比賽實行的彈性交通管制模式,借助這種監(jiān)控系統和運行模式,全長約9公里的道路上,只需要30名交通警察,就實現了精確指揮和精確引導,同時其他社會車輛的正常行駛也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這種彈性交通管制模式將被繼續(xù)使用。
記者:在北京網球中心,一場網球賽剛剛結束,大家可以看到,觀眾已經陸續(xù)散場了,不過我突然發(fā)現,有一些人正在地上量著什么,我們過去問問。請問,你們是在做什么呢?
北京工業(yè)大學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陳艷艷:我們是在做行人交通流參數的一些測試,我們是北京工業(yè)大學的,交通研究中心的。最近我們在做奧運交通仿真的一些研究項目,目的主要是為了奧運會的行人交通組織,特別是觀眾的行人交通組織的一些方案測試。大家知道在奧運會期間,可能有大量的觀眾在短時間里邊聚集,所以說,事先做方案的測試是很重要的。
解說:奧運比賽中的觀眾疏散問題,是陳教授和他的學生們一直研究的課題,在奧運會比賽期間,除了滿足比賽相關人員的交通需求外,觀眾的交通需求是另一個必須克服的難點,它的特點是大量和集中,尤其是賽后,觀眾必須得到及時和安全的疏散。據估算,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的第9天為高峰日,全天北京市的觀眾總數為36.4萬人,人流疏散最集中的時間是當晚的10點到10點半,北京的公共交通能滿足這樣的條件嗎?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