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發(fā)布后,必將會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
從目前來看,一些相關內容已經引起業(yè)界爭議,同時,在國內市場長期疲軟,也讓人們對補貼新能源車的成效有疑慮。
冷
新能源汽車市場反應冷淡
事實上,金融危機以來,新能源汽車已經從一個產業(yè)概念變身為呼風喚雨的時髦詞匯,在它背后,資本、人才、技術都在高度堆積,泡沫若隱若現。上海汽車總裁陳虹說:“新能源汽車是藍海戰(zhàn)略,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它也會變成紅海。”但是,這個藍海的投資回報會是多少呢?
回溯新能源車在中國的銷量歷史,從一汽豐田于2006年初導入國內首款混合動力車普銳斯開始,曾先后出現了混合動力思域、混合動力君越等多款新能源車型。但由于其高高在上的價格,再加上相關配套政策的缺失,市場接受度并不高,銷量只能用“慘淡”來形容。以普銳斯為例,2009年其月均銷量不足60輛,兩年多以來普銳斯銷量總計不超過2400輛;比亞迪F3DM雙模電動車自去年底上市以來,只向政府部門和企業(yè)售出了100多輛,并未能實現向個人消費者銷售。而像君越hybrid、思域hybrid等,在私車購買當中的比例也是幾乎為零。
但據記者了解,思域hybrid曾經降價近2萬元促銷依然賣不動。充電式和純電動車的補貼雖然頗高(最高達到6萬元),但面臨著電池成本高、充電標準不統一、充電設施配套亟缺的狀況。
熱
國內掀起新能源車大躍進
雖然新能源車一直受市場冷落,但廠家開發(fā)和推廣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在近兩年卻是有增無減,尤其在去年1月,國家發(fā)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聯合發(fā)文宣布大力扶持發(fā)展新能源汽車,掀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電動汽車的浪潮。
僅2009年,國內有20多家整車公司先后宣布成功研制純電動轎車,數量超過了全球最早從事電動車研發(fā)的日本。目前,在工信部網站上陸續(xù)公布的《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上,幾乎國內所有主要汽車廠商都有新能源汽車上榜,列入公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超過了100個。在本屆北京車展上,幾乎所有汽車企業(yè)均在自己的展臺上擺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概念車,這些汽車企業(yè)的高層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無一例外地表示“我們將在新能源車領域有所作為”。
國內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上儼然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大躍進”局面,有專家直接質疑,難道國內已經有這么多企業(yè)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生產技術?顯然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企業(yè)是在炒作新能源汽車概念。甚至曾有國內某民營汽車公司高層向媒體透露,該公司研制的所謂純電動轎車,是其研發(fā)團隊花費不超過500萬元。
惑
新能源≠低碳?
關于新能源汽車補貼到底能否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業(yè)內莫衷一是。因為受到補貼的一些新能源汽車的節(jié)能環(huán)保效果還不能科學測定。苗圩曾說過:我們國家大概80%是靠煤、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發(fā)電,這種發(fā)電方式是否能促進新能源汽車減排,現在賬還沒有算好。
對于新能源是否就意味著低碳,不少業(yè)內人士“潑了冷水”。上海汽車總裁陳虹介紹說,目前電池充放電的次數國際先進水平僅能達到3500次,國內所有廠商普遍不超過2000次,而美國先進電池聯盟(USABC)關于商用化的標準是5000次以上。在成本方面,商用化標準把“每千瓦時”電池的價格定格在了1200元,而國內普遍水平在4500元~5000元。陳虹認為無論哪一個指標都意味著技術“跨越式”的突破才能解決上述問題,而從短時間來看這是不現實的。另外,發(fā)電本身會造成對整個資源環(huán)境的消耗,特別是現在70%-80%的電來自于煤炭,充電式和純電動車還是在消耗傳統能源。
另一邊,一向堅持引入清潔柴油技術的巨頭大眾公司更是對這國內新能源車“規(guī)范”表示反感。5月11日,大眾在大連的DSG變速箱工廠投產之際,大眾中國總裁范安德表示,單純補貼新能源車未必能達到環(huán)保效果,應在新能源技術產生制造方面做更多投入。范安德說,電動車是零排放的,但用煤發(fā)電也會有二氧化碳排放,這樣電動車的排放一點不比1.4TSI發(fā)動機低。他呼吁,給予新能源車補貼外,應該在新能源技術產生制造方面做更多投入,如水力發(fā)電、風力發(fā)電等可再生資源。(許方華)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