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持續(xù)調整了10個月,上證指數(shù)已跌去62%,并逼近上一輪牛市的高點2245.43點。隨著大盤的大幅調整,上一輪熊市出現(xiàn)過的破發(fā)股、破凈股、市盈率低于10倍的個股、1元股……陸續(xù)出現(xiàn),與上一輪熊市不同的是,本輪熊市恰好遇上了A股市場全流通化,這些現(xiàn)象背后有怎樣的市場意義,又有什么潛在的風險呢?
客觀看待低市盈率
破發(fā)、破凈、1元股帶來的恐怕都是風險的提示,而不是投資的機會,不過低市盈率股的大量出現(xiàn)對投資者而言卻是一個福音。
雖然以單一市盈率指標來判斷某個公司的股價是否低估過于簡單,但對美國股市的長期實證研究表明,低市盈率選股是一種較好的策略,尤其對大盤股較為適用,能夠取得超越指數(shù)的收益。
截至9月1日,兩市已有95只個股滾動市盈率低于10倍,10-15倍的則有194只。當然其中相當多受益于不能持久的重組收益,或者行業(yè)恰好處于周期高峰后的拐點(比如鋼鐵、房地產(chǎn)等)的個股即便市盈率低也沒有實際意義,但部分行業(yè)、部分個股已經(jīng)可以給予足夠的關注了,比如滾動市盈率在10倍左右的高速公路股。
在大盤極弱的情況下,即使低估了的個股也可能會被錯殺。所以在低市盈率的個股中篩選出關注對象后,投資者也不必急于全倉殺入,可以以金字塔建倉的手法在跌勢中逢低介入,或者待其擺脫大盤的影響逆市轉強之后才積極跟進。
“破發(fā)”可能成為常態(tài)
在本輪熊市中最早破發(fā)的是在牛市末段上市的大盤股,隨著熊市的深入,“破發(fā)”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也紛紛破發(fā),而且破發(fā)離上市的時間越來越短。截至9月1日收盤,已有77家新老劃斷后發(fā)行的新股“破發(fā)”,這些破發(fā)的個股均是2006年11月下旬上證指數(shù)重上2000點之后上市的,約占同期上市新股的1/3。不少投資者甚至某些專家都因此認為,資本市場將因為大面積“破發(fā)”失去融資功能,有人甚至將破發(fā)視為股價便宜的標志,其實不然。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新股發(fā)行是市場化定價的,新股“破發(fā)”司空見慣,2007年美國上市的新股中有約1/3上市首日就跌破了發(fā)行價!捌瓢l(fā)”并不會導致市場失去融資功能,因為上市公司發(fā)行股票可以隨行就市,市場本身會主動向下修正發(fā)行定價,上市公司只要愿意調低發(fā)行價就可以實現(xiàn)融資功能。
資本市場除了融資功能之外,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功能是進行資源配置。如果沒有“破發(fā)”,像以往的A股市場那樣長期保持“新股不敗”神話的話,劣質企業(yè)只要能混過行政審批就可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上市公司的“惡意圈錢”就不可能被制止;資源就不可能向優(yōu)勢企業(yè)傾斜,企業(yè)的優(yōu)勝劣汰機制就不能正常運轉。
A股市場的發(fā)行定價也已經(jīng)開始學習成熟市場走市場化定價的道路,但是在“新股不敗”神話的光環(huán)下,券商承銷業(yè)務是只賺不賠的買賣,為了爭得這樣的賺錢機會,券商等中介機構不得不放棄其本應中立的立場,幫著上市公司進行“包裝”,忽悠投資者;參與新股詢價的機構,不管上市公司的真正價值所在,盲目報高價,人為地制造估值“泡沫”,擴大A股市場的風險,加劇了A股市場的振蕩;新股發(fā)行成為一種“無風險高收益”套利機會。
假如“破發(fā)”成為常態(tài),承銷商必須考慮發(fā)行失敗、包銷等風險,不得不提高對承銷對象的要求,成為制約上市公司“惡意圈錢”的一股力量;參與新股詢價的機構為了規(guī)避風險,會理性報價,減少新股泡沫;申購新股不再是“無風險”套利機會,云集在一級市場的套利資金才會得以疏散。
仙股時代可能來臨
8月28日,當*ST梅雁盤中跌破2元大關時,1元股的重現(xiàn)成為市場關注的另一個話題。
8月末A股總數(shù)已達1608只,加權平均股價8.37元。其中3元以下個股有64只,3-5元之間的個股有482只。
黃金有黃金的價格,垃圾有垃圾的價格。在純粹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這是天公地道的。但A股市場不是這樣,在A股市場,黃金能夠有黃金的價格,但垃圾卻不會是垃圾的價格,仍然是黃金的價格,這就是所謂的“殼資源”價格。
在國際成熟市場“殼資源”也有價格,不過很低,低到每股幾分錢都不值,就像香港股市的“仙股”,股價很低了,交投仍然極不活躍。因為在成熟股市,上市不需要行政審批,符合條件的企業(yè)申請后基本都能上,基本上不需要花巨大的代價去“借殼”。
但中國企業(yè)在A股上市還很難,要排很長的隊,要花很多的公關費用……于是A股的“殼”都很吃香。而且A股垃圾中有不少國企,包含了部分政府信用,諸多瀕臨退市的公司最終都被政府手把手地扶了起來。
A股的“殼”很吃香還有一個放不上臺面的原因———可以通過內幕交易來賺取超額利潤———一家一文不值的爛公司,莊家可以在宣布重組方案前大量低價買進,等重組方案出臺后,就可以獲得暴利。有時甚至不需要實質性的重組,只需要有個重組意向就能把股價炒翻天。
既然A股的垃圾有這么多好處,誰還會真把它當垃圾?自然可以像黃金一樣吊起來賣了。
似乎這樣并沒有什么壞處?其實不然,垃圾當黃金賣,必然會破壞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而且權利尋租、內幕交易之類的泛濫,必然導致真正的投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
2007年的一個熱點詞匯就是“資產(chǎn)注入”,其實一點也不新鮮,和1998年的“資產(chǎn)重組”一個調調。資本不會“學雷鋒”,大股東給小股東送錢就像天上掉餡餅。2007年那些以十幾倍市盈率收購大股東資產(chǎn)的上市公司們,現(xiàn)在看來又成了大股東套現(xiàn)的工具。
低價在A股市場還有一個特殊意義———很多散戶仍然將低價視為“便宜”,喜歡買低價股;多數(shù)個股低價通常也意味著低流通市值,對于不少喜歡進行短線投機的私募資金而言,低流通市值的個股不需要太大的資金量就能撬動。所以絕對價位低的個股在反彈行情中時有表現(xiàn)。但投機低價股的風險也是相當大的,就拿*ST梅雁來說,僅僅一個月,就從3.10元跌至2.01元,跌幅超過30%。
“破凈”習以為常
截至9月1日收盤,兩市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chǎn)值的個股達到了31只,還有32只個股的股價比其每股凈資產(chǎn)值高出不足10%。是不是這些個股已經(jīng)被低估了呢?是不是因此會有較好的市場機會呢?
其實每股凈資產(chǎn)不過是一個財務數(shù)據(jù),僅僅代表上市公司的賬面凈資產(chǎn),并不是衡量上市公司價值的參數(shù)。
對于一家長期虧損或者長期低凈資產(chǎn)收益率的企業(yè)而言,如果對其進行結業(yè)清算或協(xié)議出讓股權的話,能夠賣出的價位多半是低于其賬面凈資產(chǎn)值的。比如巴菲特的投資旗艦哈撒威公司最初源自收購新貝德福德紡織廠,當巴菲特決定徹底剝離紡織業(yè)時,這些賬面計價每臺5000美元的織布機僅能賣得每臺26美元,甚至比拖走這些織布機的運費還要低。
對于沒有太大準入門檻的行業(yè)中沒有特殊競爭力的公司而言,其真實價值不會高過其重置成本太多,很多時候也不會高于其賬面凈資產(chǎn)太多。
只有盈利能力很強、具有較大的準入門檻、有特殊品牌效應或技術、有特殊資源儲備的公司,其真實價值才會遠遠高出其賬面凈資產(chǎn)。
正是因為如此,在國際成熟市場上,股價“破凈”也是一種常態(tài)。比如107只H股主板上市公司中,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chǎn)的就有約40只。
在新會計準則將金融資產(chǎn)、房產(chǎn)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資本公積金后,上市公司的賬面凈資產(chǎn)更是一個“紙老虎”了。比如本輪熊市中較早“破凈”的南京高科,2007年3月底每股凈資產(chǎn)才6.818元,到6月底和9月底就分別漲到了7.577元和10.724元,到去年底更是暴漲至20.85元,凈資產(chǎn)的暴漲根本不是因為企業(yè)產(chǎn)生的利潤(去年后三季度,該公司每股收益僅0.41元),基本上都是由公允價值變動帶來的。該股今年4月“破凈”后,一季報顯示其每股凈資產(chǎn)已跌至15.785元,6月底進一步跌至12.67元,“破凈”實際上并沒有真破。
“破凈”成為常態(tài)也是資本市場發(fā)揮資源配置功能的一個重要條件。否則就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資本市場就會變得更像賭場,而不是投資的場所。
其實,A股市場在上一輪熊市中也曾出現(xiàn)較多個股“破凈”的情況,2005年底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chǎn)的個股就曾達到約200只。可惜一輪牛市下來,垃圾都被捧上了天,當年花了巨大代價取得的成果被一筆抹殺。
從目前“破凈”的個股看,除了公允價值變動較大的公司外,鋼鐵、家電、汽車等行業(yè)的個股較為集中,而這些個股在上一輪熊市中也是率先“破凈”的。這些個股總是領先“破凈”有其內在必然性。
即使從投機的角度,“破凈”也不是一個好的投機對象。上一輪熊市中較早“破凈”的長春經(jīng)開、魯北化工等個股,一輪牛市下來,也沒有突出的表現(xiàn)。 (武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