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信貸大戲剛落下帷幕,“天量”信貸的沖擊余波未平,2010年首周,信貸市場又再掀波瀾。
昨日(1月11日),市場有傳言稱,2010年1月的第1周,銀行貸款增長高達6000億元。雖然這一數據沒有得到官方渠道證實,但仍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專家認為,這主要源于強勁的經濟增長帶來的信貸需求,以及調控預期逼迫銀行提早放貸。不過,經濟復蘇仍需信貸資金支持,因此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還為時尚早。
信貸規(guī)模
傳首周高達6000億元
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積蓄 “力量”的各大銀行,剛一進入2010年,便已開始了信貸突擊戰(zhàn)。
“6000億元的信貸增長勢頭,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yè)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1月和一季度信貸出現(xiàn) “沖高”跡象的原因有三個:首先,2009年底銀行積壓了大量的信貸項目,元旦一結束,信貸必將出現(xiàn) “井噴”;其次,銀行出于追求利益的考慮,勢必會大量放貸;最后,銀行與監(jiān)管政策的博弈,導致銀行在1月份和一季度搶先放貸,以防信貸政策收緊后影響投放規(guī)模。
央行數據顯示,以2009年為例,2009年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2萬億元,同比多增8141億元。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表示,一般來說,各家銀行會在年底儲備大量項目,而這部分項目都會選擇在年初盡早推出。并且從歷史數據來看,一季度信貸投放相對集中,信貸增量達到全年信貸投放量的40%左右也是正常的。
“預計今年信貸增量為7.5萬億~8萬億元,一季度投放可能達3萬億元左右,其中2月份因為春節(jié)原因可能較少,因此1月份投放較多也屬正常情況。”連平說。
正是由于去年信貸投放節(jié)奏波動較大,今年央行特別強調,要注意平滑各月信貸增量。剛剛結束的2010年央行工作會議即指出,要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窗口指導,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增長。引導金融機構根據實體經濟的信貸需求,切實把握好信貸投放節(jié)奏,盡量使貸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間、月底之間異常波動。
對此,某國有大行資產負債管理部負責人稱,該行目前的信貸投放絕對是嚴格按照 “均衡投放”要求,在符合監(jiān)管部門的監(jiān)管要求基礎上進行的信貸投放。
信貸結構
政府項目仍然占大頭
經濟刺激政策初見成效,今年信貸政策的重點將由總量調控轉移到信貸結構調整。但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新年銀行信貸投放結構并未發(fā)生太大改變。
“政府項目仍是投放重點!敝胁康貐^(qū)一位國有大型商業(yè)銀行縣域行行長告訴記者,開年貸款依然投向“海陸空”方面,“!奔粗父劭,“陸”表示基礎設施建設,而“空”則指機場。
長三角地區(qū)一位國有大行支行行長也表示,目前貸款的情況是,政府項目仍然占較大比例;企業(yè)貸款相對穩(wěn)定;個貸方面仍然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
該支行行長告訴記者,現(xiàn)在總行的年度工作會議還沒有召開。各分支行都在等年度工作會議定調。
按慣例,銀行年度工作會議將確定該行新一年發(fā)展戰(zhàn)略,其中信貸規(guī)模、投放方向等政策將在會上得到明確。據了解,四大行中,農行將于下周召開年度工作會議,中行和建行也將于本月下旬召開工作會議。
從開年一周的信貸情況來看,盡管基建類項目依舊是信貸市場的主角,但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票據融資或將大幅下降。央行數據顯示,去年1月新增票據融資占當月信貸增量的40%左右。
“今年票據融資會比去年大幅減少。由于央行提高了央票發(fā)行利率,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票據融資成本,能有效抑制票據融資的積極性。”連平說。
此外,連平還表示,今年經濟將持續(xù)復蘇,隨著出口進一步回暖,民營經濟資金需求增加,今年銀行信貸投放的領域會更加廣泛,中長期貸款可能會有所縮減,其他貸款將會進一步增加。
專家分析存準率上調為時尚早
與此同時,央行意外上調3月期央票發(fā)行利率,以及首周6000億元信貸增量,均讓市場開始擔憂:央行或會提前上調存款準備金率。
“僅僅根據一周的信貸數據判斷央行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理由不夠充分。關鍵要看1月份信貸增量能達到多少!边B平說。
連平強調,央行上調央票利率主要是為了避免出現(xiàn)票據融資過多,流動性泛濫的情況。而流動性的多少主要由外匯占款數據決定,因此,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還需要重點考慮外匯占款的因素。
“央行應該不會在1月或2月就上調存款準備金率,過早或過度收緊流動性,對經濟增長不利!边B平說,經濟的復蘇仍需要相應的信貸資金作為支撐。央行近期主要會通過窗口指導以及公開市場操作來調節(jié)貨幣政策,未來如果物價快速上漲,資本加快流入的話,央行才有可能會動用“兩率”進一步收緊流動性。
對此,海通證券銀行業(yè)分析師佘敏華也表示,窗口指導會是央行主要采取的措施,上調存款準備金最早也會在一季度末。( 曾春 聶偉柱 曹順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