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今年5月,與娃哈哈集團合作多年的“革命戰(zhàn)友”法國達能集團突然翻臉,欲以40億元的低價強行并購杭州娃哈哈總資產達56億元、2006年利潤達10.4億元的其他非合資公司51%的股權。
對此,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表示出強烈不滿,對達能進行了尖銳批評,而達能也對娃哈哈給予了強烈指責。雙方矛盾日益激化,糾紛不斷升級,由開始的相互指責演變?yōu)殡p方互相起訴的法律戰(zhàn)。
1996年,娃哈哈與達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資建立5家公司,生產以“娃哈哈”為商標的包括純凈水、八寶粥等在內的產品。娃哈哈持股49%,亞洲金融風暴之后,百富勤將股權賣給達能,達能躍升到51%的控股地位。當時,達能提出將“娃哈哈”商標權轉讓給與其合資公司未果后,雙方改簽一份商標使用合同。正是這一條款,引發(fā)了強行收購風波。
由于達能與娃哈哈之間的合作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歷史背景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達娃之爭”引起了各界的普遍關注和熱烈討論。
前不久,達能集團董事長布里亞托表示,法國總統(tǒng)薩科齊的訪華將對解決達能與娃哈哈之間的糾紛起“決定性作用”。11月25日,法國總統(tǒng)對中國進行了友好的訪問,并把娃哈哈與達能糾紛列入了訪問議事日程,由此傳出,達能與娃哈哈的糾紛將會結束。
顯然,達能與娃哈哈的爭端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那么達能與娃哈哈的糾紛會至此結束嗎?雙方今后會以何種方式結束糾紛?達能在華的發(fā)展會否因此出現(xiàn)改變?透過此案例,反映了我國對外合作的何種變化?我們可以學習到什么?
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和君創(chuàng)業(yè)咨詢集團總裁李肅、知名財經觀察人士侯寧、同濟大學中德拜耳知識產權教席劉曉海、上海律師協(xié)會公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吳冬律師、江蘇君遠律師事務所張馬林律師等一些業(yè)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析、探討,以企對我國企業(yè)今后的對外合作、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有所啟益。
【事件追蹤】
法國達能集團:歐洲第三大食品集團,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達能集團開始在中國設廠,以達能為品牌的酸奶在廣州及上海均居于領導地位。
杭州娃哈哈集團:創(chuàng)建于1987年,目前為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生產企業(yè),全球第五大飲料生產企業(yè)。
2007-04-03 娃哈哈遭遇達能強行并購,宗慶后稱陷入圈套
2007-04-05 娃哈哈“捍衛(wèi)民族品牌”健力寶發(fā)信馳援
2007-04-12 達能對娃哈哈發(fā)出“通牒”限宗慶后30天履約
2007-04-13 回應達能最后通牒,娃哈哈抖出達能陰陽合同
2007-05-09 娃哈哈達能暫時“休戰(zhàn)”或重回談判桌
2007-05-09 娃哈哈達能閉門談判,訴訟戰(zhàn)可能性已不大
達能會否因此改變中國戰(zhàn)略
目前達能從光明撤出,并表示要徹底解決與娃哈哈的矛盾糾紛,因此可以判斷,它在中國的投資策略已經有了改變,并逐步會得到實施,至于效果如何,現(xiàn)在尚難確定
侯寧:達能集團總裁已經表示要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永久解決娃哈哈問題,并暗示改變其在中國的投資策略。事實上,通過參股蒙牛、光明、匯源以及娃哈哈等知名企業(yè),達能已經在中國形成了行業(yè)性壟斷霸權之勢。這些舉動,勢必會引起相關部門的警惕,也會讓國人感到擔憂,所以達能的策略性變更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李肅:是達能開始改變的時候了。與達能在中國系列失敗投資相比,其與娃哈哈的合作算是成功的。縱觀其在華投資戰(zhàn)略,十分荒唐,可謂是完全失敗的投資戰(zhàn)略。
達能主要進行的財務性戰(zhàn)略投資,對其所投資的企業(yè)幾乎沒有任何控制性,比如在娃哈哈,達能除了擁有分紅利,其余一概不懂,所以其跟宗慶后根本沒有談判地位。所以其從光明的撤出應該是明智的。
達能的合資不成功,所以其一定得改。它必須重新來過,用自己的企業(yè)文化理念,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企業(yè)。
張馬林:縱觀跨國企業(yè)在華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由合資走向獨資成為這些企業(yè)的發(fā)展趨勢。這也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必然選擇。
目前達能從光明撤出,并表示要徹底解決與娃哈哈的矛盾糾紛,因此可以判斷,它在中國投資策略已經有了改變,并逐步會得到實施,至于效果如何,現(xiàn)在尚難以確定。
兩地官司誰的勝算更大
目前,達能與娃哈哈的國內商標糾紛與達能在美國對娃哈哈的起訴同時在進行,娃哈哈有26家離岸公司的資產被凍結,而國內的商標轉讓仲裁案則已開庭了4次之多。對雙方來說,哪個官司贏的可能性大一些?兩個官司會相互影響嗎
正方:
劉曉海:據我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無論是在瑞典進行的仲裁還是在美國進行的法律訴訟,娃哈哈輸的可能性達80%-90%。雖然達能與娃哈哈“陽合同”違反法律,但是其“陰合同”并沒有違法。
在國外,雙方的合同是有效的,也是有約束力的。如果雙方產生糾紛,法律判決時,將更注重雙方之間的真實意思,而合同是雙方最真實意思的表示。因此,如果在國外打官司,娃哈哈輸的可能性不小。
侯寧:達能是跨國資本集團中的老手,其每年打的官司達四五百件,可謂是身經百戰(zhàn),經驗豐富,所以,稚嫩的“娃哈哈”至少在國際官司中要做好敗訴的準備。
但是,民族品牌是需要國家來保護的,尤其是這樣一個民營的民族品牌,政府更要拿出比保護國企更大的決心來保護之,方能凸顯中國政府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甚至大力扶持對國家經濟作出重大貢獻的民營企業(yè)及民營企業(yè)家的誠意。
張馬林:娃哈哈中方恐怕難以勝訴。在1996年達能與娃哈哈合資時,“娃哈哈”商標經評估機構評估后作價1億元,根據他們之間簽定的《合資經營合同》,娃哈哈集團向合資公司注資包括5000萬元無形資產,即娃哈哈商標價值的一半,娃哈哈商標價值的另外5000萬元由合資公司出資購買,娃哈哈中方由此獲得了合資企業(yè)的股權,“娃哈哈”商標權歸屬于合資企業(yè)。
另外,同年合資公司與娃哈哈集團簽署《商標轉讓協(xié)議》約定,娃哈哈集團除了可以在企業(yè)名稱中繼續(xù)使用娃哈哈字樣外,不得在產品中使用娃哈哈商標。
達能是國際跨國企業(yè)的“老油條”,其運作機制系統(tǒng)成熟,經驗豐富,輕易不會起訴,而一旦起訴,說明其掌握的證據比較充分,把握性比較大,所以真正打起官司來,宗慶后的勝算可能微乎其微。
反方:
李肅:美國官司娃哈哈應該不會輸。因為娃哈哈非合資企業(yè)的發(fā)展,并不是達能與娃哈哈合資以后才開始發(fā)展起來的,雙方早已存在,娃哈哈非合資企業(yè)的實際發(fā)展情況,達能也早就清楚,并承認,所以事實是改變不了的。達能曾在法國、意大利凍結了許多企業(yè)的資產,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它賠人家錢。
至于國內的商標仲裁,達能更不可能贏,輸定了。因為當時國家商標局明確表示,商標轉讓不許可。據我了解,現(xiàn)在桂林法院在達能同業(yè)競爭問題上都有了判決,都以達能的失敗而告終,達能都是缺席審判。
爭端何時終了
對于達能與娃哈哈的最終結果,即使達能會贏得官司,也不會輕易地把官司進行到底。法律起訴只不過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
劉曉海:對于達能與娃哈哈的最終結果,即使達能會贏得官司,也不會輕易地把官司進行到底。法律起訴只不過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達能從與娃哈哈的合作中得到許多好處,除非到最后雙方非得魚死網破,要不,雙方就會以妥協(xié)結束。
與此同時,娃哈哈商標最終應該不會獲得一般許可。
侯寧:這需要充分詳細地研究“達娃之爭”的各種細節(jié),恕不能斷。但憑直覺,我想此事不會拖過2008年。
張馬林:目前來看,雙方的仲裁已經進行過多次開庭,如果不出意外,事件應該會比較快地解決,至于美國的官司,恐怕一時還難以解決。從總體來看,由于達能與娃哈哈之間的糾紛過于復雜,所以雙方都可能握有對方的不利證據。并且此事件可能會涉及到諸多的利益方,所以和解可能會是雙方最終的結局。時間上來說,今年所剩時間不多,不太可能解決,明年或許會有新的進展。
商標糾紛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達能與娃哈哈商標糾紛一直沒有解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娃哈哈的短視,達能的陰謀,還是歷史問題遺留
正方:
侯寧:所有在“達娃之爭”過程中給“娃哈哈”造成的損失,便是中國人在發(fā)展之路上所交的學費。這樣的學費,我們在資本市場以及其他領域都在交,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
“達娃之爭”一直沒有根本解決的核心原因在于,達能集團在“娃哈哈”相關企業(yè)的實際運營上缺乏相應的發(fā)言權,也在于“娃哈哈”作為我國著名民族品牌早已深入人心。如此,作為一家國際投資集團的達能盡管在法律文書上占了便宜,但實際上卻根本沒有撼動宗慶后的殺手锏。因為即便通過巧取豪奪拿下“娃哈哈”,可拿下的依舊是一具缺乏靈魂的軀殼。
至于問題是誰造成的,我想雙方都有責任。
吳冬:達能與娃哈哈的糾紛之所以產生,其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與當初中國對中外合資企業(yè)的審批制度有關,而國家商標局的“行政不作為”是引起矛盾一個原因。這也是達能方面開始起訴國家商標局的原因。
達能與娃哈哈當初明知道商標轉讓協(xié)議不能獲得通過,于是就簽定商標使用許可合同?尚Φ氖,現(xiàn)在達能與娃哈哈都號稱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為什么他們當初要規(guī)避中國法律呢?如果當時嚴格遵守中國法律的話,雙方也不會有此紛爭了。
反方:
李肅:娃哈哈根本沒有什么責任,當年這種轉讓不可能實現(xiàn)。
我看過他們的董事會記要,里面有記錄表明,達能要求娃哈哈去給它報商標轉讓,但國家商標局認為,娃哈哈這樣的知名商標不可能低價轉讓,明確給予了拒絕。如要轉讓,也得達能自己去,但這顯然是注定要失敗的。
達能明知轉讓不會獲得批準,于是搞了一個“陰陽合同”,實際上就是變相的商標轉讓。當時的法律規(guī)定,必須先批才能轉讓,所以從當時的法理上看,娃哈哈一點責任也沒有。
會影響外資進入中國熱情嗎
這個案例給予我們許多經驗和教訓,那就是我國企業(yè)一定要增強法律觀念,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生產成本是產品的成本,其實法律成本也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
正方:
劉曉海:這個案例給予我們許多經驗和教訓,那就是我國企業(yè)一定要增強法律觀念,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生產成本是產品的成本,其實法律成本也是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從達能與娃哈哈的糾紛中,企業(yè)要吸取經驗,嚴格遵守雙方簽定的合同。
侯寧: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制經濟,是誠信經濟,從這一點看,達能的咄咄逼人自有其強硬的道理。但是,企業(yè)的經營者畢竟最終還是靠具體的人來完成,所以這次糾紛告訴外資,想要在中國成功地站住腳,必須學習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等企業(yè),不僅在法律上無可挑剔,還要在民族感情上和中國拉近距離,否則,他們將寸步難行。
當然,此次案例也告訴我們眾多想要獲得外資支持的民族企業(yè),想要資金沒錯,但也要謹防那些企圖乘火打劫的資本大鱷,既不能因為自己是市場經濟的“小弟弟”便放松警惕,也不能因為自己是“地頭蛇”便藐視應有的契約精神。此外,“達娃之爭”還告誡我們的各地政府,要把支持民營企業(yè)的發(fā)展落實到實處
反方:
李肅:娃哈哈敢于和達能叫板,充分表明了中國企業(yè)的競爭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已慢慢向成為國際性企業(yè)的方向邁進。這也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發(fā)展。從中可以看出,前2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特別是對外合作,主要看跨國公司的態(tài)度,是以他們的態(tài)度為坐標的,F(xiàn)在娃哈哈與達能的糾紛表明,現(xiàn)在中國企業(yè)和中國經濟的對外合作有了新坐標,那就是公平、公正和合理,講求共贏和諧。
達能與娃哈哈之間的糾紛不會影響到外資企業(yè)進入中國的熱情。中國經濟在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市場容量十分巨大,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其市場之大真是無法想象,所以現(xiàn)在誰不進入中國,占領中國市場,分享中國經濟發(fā)展成果,誰就是最大的傻瓜。(傅光云 林亞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