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每月公布一次的CPI是由最基層的物價調查員們采集的
加息并不是影響股市樓市的主要因素,最終股價樓價的走勢,還得要看宏觀經濟的表現。其實,這些抽象的宏觀經濟數字,距離老百姓的生活并不遙遠,越來越廣受關注的CPI就是從我們的日常消費中誕生出來的,前一段時間,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大隊首次對外公布CPI的調查細節(jié),我們現在就跟隨物價調查員一起,感受一下CPI出爐的全過程。
柳阿姨:“同志,這醬疙瘩多少錢一斤?”
售貨員:“3.2元!
8月25日早上8點,柳阿姨來到南小街菜市場,開始了她這一天的“查價”工作,柳阿姨不時停下來詢問各種蔬菜、水果的價格,問了幾家之后,她就悄悄走到角落里,將問到的價格一一記錄在物價調查卡片上,這是為了不讓攤主意識到自己在做調查,使調查結果盡可能的客觀,盡管柳阿姨已經做了三年的兼職物價調查員,但是菜市場的攤主一直不知道柳阿姨的特殊身份。
調查工作并不是簡單的記錄,由于柳阿姨要采集的價格必須是成交價,而有的菜市場和商場賣家并不開實價,所以有時候,柳阿姨還得跟攤主討價還價,另外,蔬菜等鮮活商品的價格一天內會有好幾次變動,一般是早上剛出攤時最貴,晚上收攤時便宜,柳阿姨還要選擇中間價采價,在這一天的時間里,柳阿姨要走訪兩家菜市場,三家商店,以及一家麥當勞和馬蘭拉面店,需要調查價格的商品包括蔬菜、水果、鮮魚等共計200多種商品,柳阿姨抽查的商品種類,品牌,以及調查的地點和周期,都是由北京調查大隊通過研究比較后確定。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消費價格調查處:“我們對這個有規(guī)定,比如說,鮮活商品價格每5天要調查一次,其他商品則每個月兩到三次!
像柳阿姨這樣的物價調查員,在北京市一共有40名,大多是企業(yè)退休人員,都是經過北京市統計局嚴格培訓后的兼職調查員,而在全國,有500多個市縣、3000多名調查員通過50000多個調查網點來提供查價的數據。
“這長袖的都是499元嗎,去年我記得是399元!
“對,今年是499元。”
“就是調價了,漲100元!
CPI包括8大類消費品,每類消費品下又有不同分類,每個分類中有1至25個用來采價的商品,被稱作“代表規(guī)格品”,國家統計局要求特大城市的代表規(guī)格品不少于600種,每年會做相應調整,比如北京市,每個月要對全市626個調查點的1493種商品和服務項目進行物價調查,這些項目并不是隨意抽取的,居民消費量大的商品要優(yōu)先選擇,品牌不能太集中,商品的價格變動也要有一定代表性,當然,每年的種類也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北京市東城區(qū)統計局通過市民記賬本掌握物價情況
大家知道了,原來統計局每個月都要公布一次的CPI,就是由最基層的物價調查員們一點一點采集上來的,不過,像柳阿姨這樣的街頭調查還只能掌握物價的變動,具體到居民家里,每個月吃穿住行的消費又怎么來統計呢?再來看看一位北京市民的記帳本。
退休在家的張先生從菜市場回家,放下手里的東西,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賬本把剛剛花的錢記錄在案。
張先生:“等于是一買完東西,現在比較習慣了,一買完東西這本老擱門口,買完東西整理一下,自個兒的思路,多少錢多少錢馬上記上了!
以前,張先生并沒有記賬的習慣,但是退休以后,張先生慢慢發(fā)現,有了空,記記賬,對生活有不少好處。
張先生:“記帳的話,就是能夠做一個家庭為單位,能夠知道你這個錢花在什么地方,花的合理不合理!
除此之外,張先生記賬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五年前,為了配合北京市東城區(qū)統計局的工作,張先生所在的東華街道韶九社區(qū)找了好幾戶有記賬習慣的居民,加入了記賬大軍,他們都和張先生一樣,采用日記賬的形式,每天記錄自己家庭的收入及支出的情況。
吳主任:“這是大約都五年前的事了吧,為了配合東城區(qū)統計局,為了找,就是說最基層的居民,把這個每月的收支情況跟國家提供一個數據,有利于掌握物價的情況,居民的消費水平,以及其它的一些什么變化,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真實的一個數據。就找到我們社區(qū),發(fā)展發(fā)展到現在有20戶了。”
張先生告訴記者,東城區(qū)統計局每個月18到21號會收走當月的賬本進行統計,經過核算以后,統計局會把每個家庭當月的收支情況再通過統計單的形式對居民進行反饋,記者看到,統計單上不僅包括收入、支出等金額,還列出了CPI所包含的8個大類的消費金額和構成比例,它們包括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和服務、醫(y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服務、居住和雜項商品和服務等8種類別。
CPI所需要調查的商品和服務項目,是根據全國城鄉(xiāng)近12萬戶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情況和有關規(guī)定確定的,張先生正是這12萬戶居民中的一分子,由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也在不斷變化,權數每年都做一些小調整,每五年會做一次大調整。
半小時觀察
面對CPI持續(xù)上漲,相信政府部門會采取相應的調控政策,乃至動用貨幣政策工具,讓宏觀經濟的體溫回到一個合理的范圍。但正像專家所提到的,其實很多微觀的手段和措施也能起到降溫的作用。
8月份的CPI指數再創(chuàng)新高,并不出人意料。因為從我們每天離不開的肉禽蛋油身上,就能清晰感受到物價上漲的腳步,這也正是推動CPI走高的主要動力。而我們知道,眼下引發(fā)食品漲價的因素很多,像糧食價格上漲、豬肉供不應求、加工企業(yè)成本上升、國際市場玉米、大豆等農產品緊俏。古話說,風起于青萍之末,這些錯綜復雜的經濟變動,最終會匯聚成一股漲價的力量。現在如何給宏觀經濟降溫,防止經濟過熱?除了宏觀經濟政策,我們也要想辦法來應對這些市場變化,從根本上消除漲價的根源,保證整體經濟回到健康的軌道上。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