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迅的個人生活中,有兩件事對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一個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個就是與弟弟周作人的失和。魯迅生前一直不愿意向別人談及此事,他默默地承受著,長久地犧牲自我,這使魯迅陷入了人生最大的哀痛中。對一個具有鮮明現(xiàn)代意識的人來說,這種家庭的不幸本身,使魯迅有了更深的悲劇色彩。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記憶,周氏兄弟后來對此都閉口不談。魯迅與周作人的分手,是1923年7月19日。那日,周作人給魯迅遞來一封斷交信。信中說:
魯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我不是基督徒,卻幸而尚能擔(dān)受得起,也不想責(zé)誰,———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現(xiàn)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訂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請不要再到后邊院子里來,沒有別的話。愿你安心,自重。
七月十八日作人那一日,魯迅日記中寫道:
“上午啟孟自持信來,后邀欲問之,不至!
此前五天的日記有過這樣一段文字:
“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肴,此可記也!
可見問題已很嚴(yán)重了。事情發(fā)展得這樣突然,是旁觀者始料不及的。他們的好友張鳳舉和川島對此事略知大概,但均語焉不詳。許多年后,許壽裳著《亡友魯迅印象記》,談及兄弟兩人的沖突,點(diǎn)明其中原委。文章寫道:
魯迅愛住北平,但是他的西三條胡同住屋,是出于不得已而經(jīng)營的。他原來在1919年把紹興東昌坊口的老屋和同住的本家共同售去以后,就在北平購得公用庫八道灣大宅一所,特地回南去迎接母太夫人及家眷來住,這宅子不但房間多,而且空地極大。魯迅對我說過:“我取其空地很寬大,宜于兒童的游玩!蔽掖穑骸罢\然,簡直可以開運(yùn)動會!濒斞改菚r并無子息,而其兩弟作人和建人都有子女,他鐘愛侄兒們,視同自己的所出,處處實(shí)行他的兒童本位的教育。
……
魯迅對于兩弟非常友愛,因?yàn)榫娱L,所有家務(wù)統(tǒng)由他自己一人主持,不忍去麻煩兩弟。他對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還要重要,不惜犧牲自己的名利統(tǒng)統(tǒng)來讓給他。作人的妻羽太信子是有歇斯底里癥的。她對于魯迅,外貌恭順,內(nèi)懷忮忌。作人則心地糊涂,輕聽婦人之言,不加體察。我雖竭力解釋開導(dǎo),竟無效果。致魯迅不得已移居外客廳而他總不覺悟;魯迅遣工役傳言來談,他又不出來;于是魯迅又搬出而至磚塔胡同了。從此兩人不和,成為參商,一變從前“兄弟怡怡”的情態(tài)。這是作人一生的大損失,倘使無此錯誤,始終得到慈兄的指導(dǎo),何至于后來陷入迷途,洗也洗不清呢?
魯迅搬出以后,就借錢購得西三條的房子,是一所小小的三開間的四合式。北屋的東間是母太夫人的房,西間是朱夫人的房。
南屋是他的藏書室。說起他的藏書室,我還記得作人和信子抗拒的一幕。這所小屋既成以后,他就獨(dú)自個回到八道灣大宅取書籍去了。據(jù)說作人和信子大起恐慌,信子急忙打電話,喚救兵,欲假借外力以抗拒;作人則用一本書遠(yuǎn)遠(yuǎn)地?cái)S入,魯迅置之不理,專心檢書。一忽兒外賓來了,正欲開口說話,魯迅從容辭卻,說這是家里的事,無煩外賓費(fèi)心。到者也無話可說,只好退了。這是在取回書籍的翌日,魯迅說給我聽的。我問他:“你的書全部都已取出了嗎?”他答道:“未必!蔽覇査宜浀摹对娇z堂日記》拿出了嗎?他答道:“不,被沒收了!
決裂直接導(dǎo)因是周作人的妻子
魯迅畢竟是偉大的,他受了種種誣蔑委屈,搬出了八道灣,又生了一場病,而對于作人和信子的事,日記上卻一字不提。這是筆者在他死后數(shù)個月,為的要趕撰年譜,翻閱他的日記才知道的。
周作人對許壽裳的解釋,頗為不滿。談及與魯迅的決裂,他說:“這回講到1923年與魯迅失和的事件,因?yàn)橐f明我不辯解的態(tài)度,便想到那篇東西可能表明我的理論,所以拿來利用一下,但那些陪襯的廢話本來是多余的;我所要的其實(shí)只是最末后的一節(jié)罷了。關(guān)于那個事件,我一向沒有公開說過,過去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在我日記上7月17日項(xiàng)下,用剪刀剪去了原來所寫的字,大概十個左右,8月2日記移住磚塔胡同,次年6月11日的沖突,也只簡單地記著沖突,并說徐、張二君來,一總都不過十個字。這里我要說明,徐是徐耀辰,張是張鳳舉,都是那時北大教授,并不是什么‘外賓’,如許季弗所說的,許君是與徐、張二君明白這件事的內(nèi)容的人,雖然人是比較‘老實(shí)’,但也何至于造作謠言,和正人君子一轍呢?”
不辯解,是高明人的做法,這里有人間最深切的無可奈何之感。周氏兄弟對此的感悟,是異常悲涼的,這對雙方都是巨大的打擊。先前的一切友愛、溫暖、親情,在瞬間變成了粉末。遙想當(dāng)年,兩人手足之愛,同游東瀛,共譯洋文,后輾轉(zhuǎn)京城,于“五四”風(fēng)潮中并肩吶喊。而今卻各自東西,目不相視,形同路人,確是人間的大悲苦。
魯迅與周作人分手后,兩人均給已去了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去信,但周建人的態(tài)度很明朗,站在了魯迅一邊。周建人理解魯迅,恐怕也是對羽太信子有看法,或與大哥意見一致,這是肯定的。細(xì)說起來,周氏兄弟的分手,就經(jīng)濟(jì)上的角度看,也是必然的。本來,大家族親人間的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加之羽太信子那時不太節(jié)儉,花銷頗高,搞得經(jīng)濟(jì)上頗為緊張。周建人后來回憶說:
魯迅在教育部的薪金每月三百元,還有稿費(fèi)、講課費(fèi)等收入,周作人也差不多。這比當(dāng)年一般職員的收入,已高出十多倍,然而月月虧空,嚷著錢不夠用。在紹興,是由我母親當(dāng)家,到北京后,就由周作人之妻當(dāng)家。日本婦女素有溫順節(jié)儉的美稱,卻不料周作人碰到的卻真是個例外。她并非出身富家,可是氣派極闊,揮金如土。家中有管家齊坤,還有王鶴拓及燒飯司務(wù)、東洋車夫、打雜采購的男仆數(shù)人,還有李媽、小李媽等收拾房間、洗衣、看孩子等女仆二三人。更奇怪的是,她經(jīng)常心血來潮,有時飯菜燒好,忽然想起要吃餃子,就把一桌飯菜退回廚房,廚房里趕緊另包餃子……這種種花樣,層出不窮。魯迅不僅把自己每月的全部收入交出,還把多年的積蓄賠了進(jìn)去,有時還到處借貸,自己甚至弄得夜里寫文章時沒有錢買香煙和點(diǎn)心。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