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人們視線里消失了9年的沈陽故宮東側下馬碑在原處重新立起了一塊“新碑”,引起了眾多市民的關注。
由下馬碑引出的諸多話題
雖然下馬碑已立起十余天,廣大市民對新的下馬碑還是批評大于褒獎。有人說文物就是文物,既然不存在了,還復制它干什么?有的認為雖然新“下馬碑”與原物一模一樣,但所用材質與原碑花崗巖材質有很大差異,堅硬度不夠;有人提出新碑太新,沒有歷史感;還有人就“下馬碑”離昔日皇宮太近而提出了新話題。
11月4日,記者專程來到故宮門前,仔細觀察了這個新“下馬碑”。從外表看,該碑外表材質中屬實含砂,堅硬程度不容置疑,文字、紋飾上并沒有改變,只是略新一些。
專家詳說下馬碑
記者就“新下馬碑”及相關問題采訪了著名清史學家、遼寧大學清史研究所所長張杰教授。
“原址復制、修舊如舊!
據張杰教授講,在文物保護研究方面有一個原則,即文物由于種種原因受到毀壞乃至消失,都可以在原址上進行復制,后復制的“文物”同樣能發(fā)揮與原文物一樣的作用,供人們參觀、游覽、學習、研究。比如,西湖旁邊的雷峰塔,1924年倒塌,2002年又斥資數(shù)億元,重新建設了新雷峰塔,同樣也可以發(fā)揮文物的作用。
此外,文物行業(yè)還有一個原則,即修舊如舊,如果“新下馬碑”復制得與原物太離譜,是不應該的,百姓們質疑也是可理解的。但復制品與原文物肯定會有差別,如果差別不大,對文物保護工作還要抱有一個寬容的態(tài)度,不必大驚小怪。
關于下馬碑的遠近問題
很多沈陽人對清昭陵前的下馬碑與故宮前的下馬碑進行過對比,發(fā)現(xiàn)故宮前的下馬碑距宮門太近。就此問題,張杰教授作出了以下解釋。
故宮前下馬碑的遠近,首先要想到當年盛京城的太小,懷遠門與撫近門間的距離,以及當年故宮的面積等;侍珮O時期,故宮的東路不怎么使用,而西路又是后建的,所以可使用面積非常小。清軍入關以后,沈陽故宮就不再使用了,僅派一些守宮的衛(wèi)士看管,且任何人不得入內。這樣,下馬碑的作用就不再體現(xiàn)。據張杰教授說,他目前手頭上,有一份來自國外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乾隆時期,如果想進入沈陽故宮,還要討好守宮衛(wèi)士才能成行。
至于清昭陵外的下馬碑,張杰表示,昭陵的下馬碑,僅在北陵公園南面(省軍區(qū)的對面)的下馬碑是真實的原物。距陵寢遠的原因是因為地處郊外,更主要的是為了尊重先輩,為讓逝者安息而營造肅靜的陵寢環(huán)境,同時也是出于保護陵寢的需要。(記者 李彤)
背景鏈接
沈陽故宮下馬碑的前世今生
沈陽故宮的下馬碑始建于清朝皇太極時期,初為木制,公元1783年乾隆諭旨將沈陽故宮的東西兩側下馬碑改為石碑。碑上用滿、漢、蒙、藏、回5種文字刻有“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字樣。
1999年6月21日凌晨2時許,沈陽故宮東門外立于路邊的下馬碑被某餐飲企業(yè)司機駕駛的奔馳轎車撞壞。此后,這塊有著200多年歷史的文物在市民的視線中消失,經評估,其價值約為2000萬元-3000萬元人民幣。
與此同時,沈陽故宮博物院與該餐館企業(yè)打起了長達6年的官司。一直到2005年才由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肇事司機承擔80%的責任,但該司機已經死亡,故其民事責任歸于消失;沈陽故宮博物院保護文物不當,承擔15%的責任;企業(yè)負責人對其車輛管理不當,分擔責任比例的5%。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