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3月7日晚,第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于洛杉磯柯達劇院圓滿落幕,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與前妻凱瑟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上演最終對決,意外敗下陣來——《拆彈部隊》共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在內的六項大獎,一雪金球獎落敗之恥,而《阿凡達》只收獲了三個可憐的技術獎項。
不得不說,這便是好萊塢——并不是所有眾望所歸的東西都是最好的,它總是出乎意料、與眾不同。
那些對《阿凡達》佩服的五體投地的中國導演們,在默認“中國電影落后《阿凡達》50年”之后,又該承認落后《拆彈部隊》多少年呢?同樣,公眾在中國導演的頂禮膜拜中,無限制地拔高《阿凡達》人性意義的同時,《拆彈部隊》又該被賦予怎樣的人性意義呢?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想起了那部在一年之前看的《拆彈部隊》——不用思考,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軍事片,緊張的氣氛、細致的畫面、軍人的剛性,如果必須要加點美國電影人對于人性或哲學的思考,我想,電影中美國軍人關于戰(zhàn)爭的反思,是應當被升華到《阿凡達》的一樣高度的。
若是非要找出《拆彈部隊》比《阿凡達》更強之處,那么筆者只能說是“真實”二字——真實的人性,要遠遠比科幻的人性更加來之不易,更加完美、更加值得珍惜和呵護?梢哉f,對于美國人而言,沒有比伊拉克戰(zhàn)爭更能讓人糾結的舉國之事了——無論是主戰(zhàn)派還是休戰(zhàn)派,他們都在戰(zhàn)爭中反思。這種反思不是一味反對,更主要的,他們是在反思戰(zhàn)爭的手段能不能讓世界更和平,抑或是戰(zhàn)爭給本國軍人帶來了什么樣的不安與痛苦。落實于某個戰(zhàn)士身上、某個連隊身上,這種糾結則更為具體。《拆彈部隊》就完成了這樣的使命。
在筆者看來,《拆彈部隊》的大獲全勝,其實正迎合了美國人對于戰(zhàn)爭思考的主流心理。不得不承認,平實冷峻的《拆彈部隊》給了一味喜歡大制作的中國電影人們又一悶棍——讓人噫噓的大場面、完美絕倫的畫面以及悅耳動聽的音響,都取代不了真實的故事和現實人生,更取代不了電影對于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反反復復的深層反思。
濟北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