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20年間翻譯38部、出版33部村上春樹作品,成為華語世界中最專一、最持久的村上春樹文字譯者。在這些作品中,已經(jīng)分不清哪些印記是村上的,哪些是林少華的。有人說,做一件事情容易,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卻不易。林少華之于村上春樹,應該就是如此。
林少華有言:“翻譯不同于刷鍋洗碗,是我比較喜歡的勞動。而像村上這樣適合自己脾性和筆調(diào)的更讓我喜歡。在這個世界上,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勞動的人估計不會很多,因此我感到幸運,感到快樂。 ”
二十年樂此不疲
問:您最早是怎么開始翻譯村上作品的?
答:《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熱賣時,我正在大阪市立大學被一個中日古詩比較研究課題纏得長吁短嘆,根本無暇他顧。我翻譯《挪威的森林》,完全是由于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李德純老先生的推薦。一次開會他把我領到漓江出版社編輯前,一再強調(diào)我的“唯美”文筆如何適合翻譯這部很美的小說。由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斷斷續(xù)續(xù)譯了二十年之久。盡管我可能因此失去了日本古典文學研究專家這一更為學術界認同的身份,但我還是要感謝李德純先生。
問:是什么讓您二十年間樂此不疲?
答:論語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之所以二十年間樂此不疲,是因為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和精神上的認同。文學翻譯不僅僅是語法、單詞和文體的對接,更是靈魂剖面的對接。說通俗點,如果一個人老讓你覺得別扭,你能與之交往二十年嗎?進一步說來,或許,較之喜愛村上,我喜愛的更是翻譯;較之喜愛翻譯,我喜愛的更是中文——也因此給東京大學一位知名教授批評為“中文民族主義”。但不管怎樣,如果可能,我還會在譯介村上這條路上走一段時間。
問:翻譯村上的作品必須把握的關鍵點是什么?您堅持“村上春樹說”,還是“林少華的文字表述”?
答: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樹說”或百分之百的“原裝”村上文學,這個世界上無論哪里都不存在,正如《且聽風吟》開篇第一句“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任何翻譯都必然有譯者的理解、感悟或主觀創(chuàng)造性介入其中。譯作,尤其文學譯作,無一不是原作文體同譯者文體相妥協(xié)相融合的產(chǎn)物。大家看到林譯村上作品乃是“村上春樹說”和“林少華文字表述”合作的產(chǎn)物。試想,即使如實傳達領導講話都未必如實,何況用中文傳達日文呢?
問:您個人最喜歡村上的哪部作品?
答:前期喜歡《舞!舞!舞! 》,里面的溫情讓我為之感動;后期喜歡《奇鳥行狀錄》,其中的意志讓我肅然起敬。
搬回“出租”的腦袋
問:發(fā)生了眾所周知的“跑步風波”時,您是怎么想的?
答:“跑步風波”對我的影響還是有一些的。說實話,根據(jù)合同翻譯和提交的譯稿而被擱置下來的情況以前從未有過。僅僅擱置倒也罷了,更令人不解和不快的是被當成了負面炒作材料。在過程中我思考最多的是:無序競爭和無良炒作是怎么一回事——它造成的傷害并不限于我這個譯者,還涉及數(shù)量很大的讀者群以至村上文學的譯介事業(yè)。一個外國作家的作品由一個譯者譯出來,使之保持相對統(tǒng)一的風格,應該說是很難得、很值得慶幸的事。村上在中國持續(xù)走紅與此有直接關系。當然,那場風波對我也有積極作用,它促使我加快了從翻譯向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轉(zhuǎn)型的步伐。打個不一定恰當?shù)谋确,以前我樂意把腦袋租給村上,現(xiàn)在我更想把腦袋搬回到自家肩膀上。
問:您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為了靈魂的自由》,從村上的文字背后第一次現(xiàn)身,這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答:轉(zhuǎn)型的階段性成果有兩個,《為了靈魂的自由》與散文集《鄉(xiāng)愁與良知》。盡管我曉得“唯美主義”未必全是正面含義,但我還是要承認自己有這種傾向。在“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這點上,兩本書都留下了明顯的痕跡。
問:能跟我們分享一下基本內(nèi)容嗎?
答:《為了靈魂的自由》寫的主要是近兩三年時間對村上文學的感悟和思考。書是文學評論,但筆法更接近文學創(chuàng)作。我的一個追求,就是以富有親和力的隨筆式文體傳達學術性思維,以便在象牙塔和大眾之間搭建一道橋梁。我以為,文學批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驗證以至構(gòu)筑令人目眩的某種文學批評理論,而在于促成一種深度認識和審美體驗。體例分長篇、短篇和隨筆三類。隨筆集以“村上朝日堂”系列為中心品評八部;短篇小說集以《東京奇譚集》殿后品評九部;長篇小說品評十二部,從處女作《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1Q84》,將村上所有小說類作品一網(wǎng)打盡。另外,我還連續(xù)提取了村上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jié)和創(chuàng)作思想的變化軌跡。因此,縱向讀之,是作家傳略和創(chuàng)作譜系;橫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文本解讀和作品各論。
力求完美的工匠
問:聽說您對文字是很苛刻的?
答:我這人有一種“潔癖”,對文字也是這樣。舞文弄墨乃雕蟲小技,但雕蟲不同于,很難容下敗筆,蟲太小了!不是說我的翻譯沒有敗筆,但我主觀上的確力爭完美。我的原稿(我不用電腦)往往改得“滿堂紅”,甚至隔一天就不認得了。高手是大處落墨,而我是工匠,不敢掉以輕心。
問:翻譯被譽為是二度創(chuàng)作,在“文字美”和“忠實原著”上,您堅持什么原則?
答:二度創(chuàng)作也是創(chuàng)作,大凡創(chuàng)作都需要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二度創(chuàng)作畢竟不是原作,因此其主觀能動性必然受到原作的制約。說到底,還是嚴復老先生講的信、達、雅三個字。信即忠實原著,達和雅大體相當于“文字美”。較之語義、語法、語體等表層結(jié)構(gòu)的忠實,我更追求深層次的審美忠實——通過文字轉(zhuǎn)換來傳達原作中蘊含的審美信息、啟動讀者的審美愉悅和想像力。
問:一個好的翻譯應該具備哪些素質(zhì)?具備哪些要素的譯文才是好譯文?
答:一個夠水平的文學翻譯者,所需素質(zhì)簡單說來就是:六分母語三分外語一分天賦。人們往往傾向于認為母語天生就會,因而翻譯主要靠外語水平。其實不然。文學翻譯主要取決于母語表達能力。眾所周知,如今外語頂呱呱的人比比皆是,而蹩腳的翻譯作品也比比皆是。為什么呢?主要因為母語水平好的人日見其少。此外還需要一分天賦。因為文學翻譯是藝術活而不是技術活,需要藝術悟性,好的譯作當然與此相關。用一代翻譯宗師傅雷先生的話說:“譯文必須為純粹之中文,無生硬拗口之病。 ”
中文是永恒的精神家園
問:教書、翻譯、寫書,您怎么分配這些工作?
答:以前大體是課余翻譯,譯余寫作。現(xiàn)在多少有些反過來了。但以主次而論,教書當然是主業(yè)。自己快要老了,必須把研究生指導上去。當教師一個得天獨厚的幸運之處,就是自己的藝術生命、學術生命可以通過學生延續(xù)下去。
問:現(xiàn)在的孩子重外語輕母語,您怎么看?
答:非常不可取。我曾專門就這個問題去中學作過講演。中文是中國人永恒的精神家園:小橋流水、平湖歸帆、杏花春雨、秋月霜天、渡頭落日、墟里孤煙以至灞橋楊柳、易水風寒……也就是說,中文更關乎心靈和審美,關乎天人之間的信息通道,關乎感性、悟性、天性、靈性——這些微妙元素一旦錯過最佳萌芽期和發(fā)育期,很可能抱憾終身;外文學習則主要關乎“器”,關乎理性(定義、概念、邏輯、規(guī)則),而“器”和理性是任何年齡段都可以掌握的。那么對于青少年尤其娃娃,哪個更珍貴呢?為什么不讓一顆剛出土的小苗苗去盡情吸納植根于本土的母語芬芳中文雨露呢?
問:翻譯村上作品20年,有什么特別開心和特別遺憾的事情嗎?
答:開心事莫過于接到無數(shù)讀者朋友的來信和網(wǎng)上留言,讓我感到自己前半生終于做了一件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民的好事。遺憾的事就不說了吧。
問:村上的《1Q84》大概何時出簡體字版?是否還是由您翻譯?
答:山重水復,霧銷云籠。 《1Q84》,果如其名,徹頭徹尾成了Q,成了Question。如之奈何!
問:您現(xiàn)在正在做的是什么?
答:撰寫關于《1Q84》的論文,叩問Q的含義,同時校對《1Q84》的“母體”即村上采訪東京地鐵沙林事件受害者寫成的《地下世界》的譯稿,追索二者之間的關系。
本報記者 姜小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