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成都一次“拆違”過程中,拆遷戶自焚致死的事件受到各方關注。相關負責人在向媒體介紹事件過程時,給媒體算了一筆賬:胡昌明(拆遷戶)的違法建筑建于1996年,當年的建筑成本包括裝修在內,按最高標準也不會超過每平方米1000元,胡的房子大概1600平方米,無論怎么算也達不到800萬拆遷標準。
按照這樣的邏輯,160萬就足夠了。但面對這樣的邏輯,全國人民都會笑——現(xiàn)在能拿1996年的房價買到同樣大小、同樣地段的房子嗎?這樣算賬,原本荒謬,不值一駁。但透過這一荒謬,我們看到的是相關機構在拆遷談判中的對立意識。
拆遷談判,對立是難免的。但別忘了,談判如果沒有妥協(xié),成功無望;更何況,政府還代表著公民利益,而拆遷戶也是公民。所以,這就需要政府機構在拆遷談判中多一些換位思考。但現(xiàn)實令人遺憾,很多時候,政府把原本屬于自己的拆遷麻煩事兒推給開發(fā)商,任由開發(fā)商胡作非為,野蠻拆遷由此而生;而需要政府跟拆遷戶面對面時,又往往強調集體利益,以集體利益、公共利益為借口,迫使拆遷戶讓步妥協(xié)。
一方面,拆遷戶有時會不顧現(xiàn)實,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有關機構期望補償價格最低,一旦談不攏,就祭出強制拆遷。這樣一來,拆遷就會由“人民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在這種互不妥協(xié)的談判里,談判桌上解決不好的問題,只有訴諸武力,上演拆遷大戰(zhàn)。拆遷與“反拆遷”之間,確實有激烈的利益沖突,也可能產生各種復雜的局面,但無論面對何種矛盾,武力解決都是最不可取的方式。
避免“拆遷大戰(zhàn)”,固然需要拆遷戶的要求相對合理,但更重要的是有關機構轉變觀念——畢竟相對于擁有強制力的政府機構和擁有強大資本力量的開發(fā)商,拆遷戶是弱者。對于政府機構來講,拆遷戶不是敵人,是公民,是服務對象;在談判中,應多站在拆遷戶的立場想問題,而不是動輒指責,甚至拿出荒唐的理由。比如上文提到的那種荒唐的算賬法,只會激發(fā)矛盾,而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矛盾一旦激化,接下來往往不可收拾。“拆遷戶自焚致死事件”里,無論地方政府多么在理,都會處于被動地步。這才是負責拆遷的政府部門真正需要看到和思考的。王攀(河南 公務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