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2月28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8日發(fā)表署名“陳冰”的文章指出,2007年可視為中國外交的“登山年”,不僅面臨外交挑戰(zhàn),也需要對外交策略更新?lián)Q代,追求精致。只有努力攀登,才能為將來的“翻山越嶺”奠定基礎。摘錄如下:
2006年是中國全球外交戰(zhàn)略結出碩果的一年,不僅把外交觸角伸向世界各個角落,而且在相對敏感的關鍵問題上處理圓潤,給人留下“風調雨順”的整體印象。
但是“豬年”春節(jié)前后,批評中國的聲音已開始冒起。不管這些說法在中國人眼里看來多么滑稽,但對中國外交的進一步拓展無疑是障礙,如同足球場上的前鋒,你跑得快、踢得猛,必然遭遇圍堵。如果說去年是中國外交的開局年,那么今年就是“登山年”。
可能面臨的外交挑戰(zhàn)
無論是韓國民間對長白山和東海主權的模糊概念,還是歐美國家把中國對非洲政策批評為“新殖民主義”,都是相對容易的挑戰(zhàn)。只要搬出歷史記載,人們容易澄清長白山和東海的主權歸屬,也容易明白中國對非政策根本與“殖民”二字不搭界。這和美國拋出“中國威脅論”一樣,不過是政治煙幕彈。歐美真正擔心的是,中國尊重別國政治制度的、符合國際民主的外交出擊,會讓他們“走出非洲”。
中國外交面臨的真正挑戰(zhàn)來自四個方面:首先是貿易順差、人民幣升值、知識產(chǎn)權保護和汽車制造、電信、石油、天然氣等核心工業(yè)上的產(chǎn)權法律規(guī)定等經(jīng)濟問題。大批量的“中國制造”沖擊著歐美市場,西方國家的政黨為贏得選民支持,會通過政治手段解決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外移、就業(yè)率下降等民生問題。圍繞令西方人焦慮的對華貿易赤字,歐美政府將在貿易制度、人民幣升值、知識產(chǎn)權保護上對中國施加更大壓力,甚至可能會出現(xiàn)較大的外交糾紛。
去年中美戰(zhàn)略經(jīng)濟對話結束第二天,美中經(jīng)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就給國會提交一份報告,說中國的貨幣政策和盜版侵權行為在不公平的美中貿易環(huán)境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造成美中貿易嚴重失衡,威脅美國的經(jīng)濟和安全利益,并聲稱中國在履行加入WTO時做出的承諾“表現(xiàn)不及格”。目前美國貿易代表聲稱如果中美在音像產(chǎn)品盜版上談判不成功,就要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貿易申訴。而一旦世貿組織裁決中國敗訴,美國會對從中國進口的產(chǎn)品實行報復性關稅。
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前不久訪華時,公開要求中國采取更嚴厲的法律手段對付國內的訪冒盜版活動,并且點名批評中央電視臺一直使用含有專利權的歐盟音樂和電視資料,卻從未支付版權費。他還批評中國的卡拉OK歌廳對歐盟音樂的侵權使用,每年給歐盟的版權擁有者造成4000萬歐元的損失。另外,歐美品牌被仿冒,食物、飲料、電器、汽車和飛機零部件以及避孕丸都被假冒,也引起了足夠的重視。
其次,中國的軍備發(fā)展將成西方政府打壓中國的借口。中國在太空能力、“海洋國家”方面的強化,特別是尖端武器的不時亮相,讓西方國家感到憂慮。他們的邏輯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但正因為這種強權作風,會對中國的軍備說三道四,美國副總統(tǒng)切尼的論調就是典型。中國人自然明白西方官員的用意,但關鍵是如何讓西方媒體和大眾了解“中國軍備之道”——防衛(wèi)但不進犯他國,因為政府言論將微妙地影響大眾意見甚至消費觀。
問題實質化是顯著特征
再次,周邊國家將對中國的發(fā)展保持更高的警覺,比如日本,《朝日新聞》和《產(chǎn)經(jīng)新聞》曾把中國描繪為“麻煩的貿易大國”;中國實施的善意外交似乎沒有讓首相安倍體會到北京的大度。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