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算審議過程中,代議人當然也就知道選民究竟想要政府為他們做什么。只有通過選舉產(chǎn)生的議會確定預算方案,稅錢才能真正實現(xiàn)“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保證我國的財政預算符合公共需要,“兩會”還得在預算審議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最近,“公共預算”這個概念頗受社會關注。長期以來,我國各級政府預算都是由行政決定的,人大和政協(xié)發(fā)揮作用不夠。在每年“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審議的財政預算都是粗線條的。對普通全部公民而言,政府預算方案也不應該成為國家秘密。否則,在缺乏人大和社會監(jiān)督的情況下,財政預算的“公共性“就很難得到保證。前幾年,廣東省人大率全國風氣之先,對省政府提出的細化預算方案進行實質性審查,結果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這說明人大監(jiān)督對于”公共“預算來說是何其重要。
從國外來看,預算大概分兩個過程:先由行政制定預算草案,再由議會審議、修改和通過。第一個過程各國都有,看起來也和中國差不多。譬如美國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與中國的財政部頗為類似,先匯總各部門提出的預算,調整后交給總統(tǒng),再由總統(tǒng)向國會提出預算草案。美國建國時,制憲者都認為應該由國會來管預算,行政不應該插手,但后來發(fā)現(xiàn)預算實在太復雜,尤其是行政部門在新政后高度專門化、復雜化,議會根本就管不過來,因而預算都是由總統(tǒng)先制定一個草案,然后交給國會通過。
第二個過程各國也都有,但是法治發(fā)達國家的預算審議過程要比中國長得多。美國國會要花大半年時間討論預算報告,最后總統(tǒng)提出的預算草案往往被修改得面目全非。雖然某些項目如社會保險,每年都是固定的,不能修改,但是國會在預算過程中仍然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因此,雖然各國行政都在預算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但議會還得有一個實質性的控制,否則政府開支就可能與社會需要脫節(jié)。
在很大程度上,現(xiàn)代國家是一個財政國家,政府的主要任務就是花納稅人的錢為納稅人辦事。但是究竟辦哪些事,必須由納稅人選舉產(chǎn)生的代議機構來決定,因為根據(jù)理性選擇理論,理性自私的人一般都會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樣,如果完全由行政自我決定,那么納稅人的錢恐怕主要不是花在納稅人身上。更何況即便政府想為老百姓做事,但是如果后者不能參與預算過程,那么政府往往不知道老百姓究竟需要它去做哪些事情。代議機構的選舉就是一個信息交換的過程:選民將反映自己利益的代議人選上臺,代議人也通過和選民大量接觸而得知民情。在預算審議過程中,代議人當然也就知道選民究竟想要政府為他們做什么。只有通過選舉產(chǎn)生的議會確定預算方案,稅錢才能真正實現(xiàn)“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比之下,我國的“兩會”會期較短,中間還要審議一些重要的法律、產(chǎn)生政府人選、聽取并通過政府工作報告,花在預算上的時間比較少。這樣,預算開支就很容易和社會需要脫節(jié)。譬如在大多數(shù)國家,社會福利、醫(yī)療保險、基礎教育都是政府開支的大頭,但是在我國,雖然現(xiàn)在花在這些方面的錢每年都在遞增,但是總體上說離社會需要差距很大。要改變這種狀況,根本在于改革財政預算制度。
我國的公共預算改革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行政層次上的技術性改革,主要是改進預算制定、執(zhí)行和審計等過程的技術與方法,提高公共預算的效率、降低制定成本。其次是行政公開和透明度改革,要求行政部門在制定預算過程中充分考慮民意,公開預算甚至公開聽政。目前已有一些地方開始了這類試驗,譬如浙江溫嶺的“民主懇談”,取得了相當好的社會效果。最后是公共預算的制度化建設,主要是指完善各級人大的預算審議職能,例如廣東省人大近年來率先嘗試的預算改革。
相對來說,第一個層次的改革難度最小,但是在第二和第三層次缺位的情況下恐怕成效有限,因為在缺乏外部監(jiān)督的情況下,改革的內部動力往往不足。第三個層次難度最大,但是我國公共預算改革最終必然離不開人大制度的作用;否則,即便某些地方的公共預算可能因為開明的領導而一時走在前面,但是領導調任之后就未必能持續(xù)下去。盡管如此,在目前的條件下,各級人大還是有很多事情可做,譬如至少要求預算細節(jié)在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范圍內公開。
真正的公共預算必然是由代表民意的代議機構決定的。各國都是如此,中國自然也不能例外。要保證我國的財政預算符合公共需要,“兩會”還得在預算審議上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張千帆 作者系北京大學憲法學教授)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