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公布“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應對網絡輿情能力排行榜”,在其梳理的本季度十件“輿情熱點事件”中,貴州安順警察槍擊致死案、山西問題疫苗事件被紅色示警,成為了政府應對嚴重失當、存在重大缺陷的典型(4月12日《中國青年報》)。
兩個上榜樣本,不僅廣為人知,而且備受關注,盡管事情離畫上句號都還遙遠,但從迄今為止的動態(tài)進程看,它們成為“反面教材”應該說一點都不冤———因為,當事的地方政府都表現消極,最突出地反映在相關的新聞發(fā)布會都明顯存在避實就虛、閃爍其詞、隱情不露的問題,從民主與法治不斷進步的現代國家制度框架來看,陷入公眾信任危機不可避免。
民主,在我國并非拿來夸夸其談的,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要求,政府代言公共利益、代行公共權力、代理公共財產必須遵照公眾意愿、服從公眾意志,不僅不能行公益私分、公權私用、公產私占等公器私利之事,而且要力求為民謀利的高效;法治,在我國同樣并非只為說說而已,是“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憲法要求,政府的一舉一動及相應權力運用邊界與程序只能由法律界定,守法是其應有品質。
民主與法治有機統(tǒng)一,背棄民主就難保公平、正義的法治,離開法治則真實、可行的民主也將不存———對政府而言,只有讓公眾看見、確認其規(guī)范運行在民主與法治的軌道上,才會具備公信力,為此就應當胸懷坦蕩,陽光、透明地站在公眾面前,不藏匿政務信息,不遮掩權力軌跡,否則就等于剝奪公眾應有的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喪失公信力便是必然的后果。
看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給貴州槍擊案、山西疫苗門的評估,當事的地方政府之所以被指應對嚴重失當、存在重大缺陷,正是因為事發(fā)后處置不透明而失公信。在這個評估中衡量政府應對能力的“政府響應”、“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3個常規(guī)指標上,兩起事件的得分均為負數,而另外8起事件好歹都收獲正值,這些具體的評估值雖難言完全恰如其分,但對照著看,至少說不太離譜、大體合理,與這些事件激起的公共輿論反響可謂八九不離十。
兩個上榜“反面教材”都沒畫上句號,這是由于當事的地方政府面對重重疑問選擇了消極應對,或保持沉默或王顧左右而言它。那么,當事的地方政府為何置民主與法治的要求于不顧,寧愿置身公眾信任危機也不肯讓真相大白于天下?到底有啥難言之隱,以至于不能正視問題,不能及時、全面地披露有關信息,不能堂堂正正、開誠布公地回答有關質疑?
表面上看,這兩個典型樣本的謎底何時能揭開,關系到公眾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是否被剝奪;而實質上,卻反映了挑戰(zhàn)民主與法治的有關政府行為何時能扭轉。就目前情況來看,還是未知數,甚至讓人難言樂觀,但正因為如此,社會才更應當不懈鞭策,正如人民網輿情監(jiān)測室所做的那樣。畢竟,政府沒遮掩,即使有問題也不可怕,而政府有隱情,就算沒問題也令人難以安心。?〕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