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6日電 臺灣方面日前表態(tài)平息“國語”改“華語”爭議。香港《大公報》日前刊文說,可能有人會不解:教材改名何以會在島內引發(fā)軒然大波?現在,“華語”和“華文”已成為非中國地區(qū)的慣用語。這也是臺灣此次課本改名風波的癥結所在。
文章摘編如下:
最近有消息傳出,臺灣中小學教科書原本明年起把“國語改為華語、國文改為華文”,引起臺灣一些知名學者的強烈反彈。臺“教育部”隨后澄清,“國語文”課程名稱沒變。馬英九隨后也定調,中小學語文課本名稱仍沿用“國語文”,為這場改名風波設下停損點?赡苡腥藭唤猓航滩母拿我詴趰u內引發(fā)軒然大波?
兩岸同根同源,大家都使用漢語,但名稱則有所不同:大陸叫普通話,臺灣稱“國語”。而在整個中國以外的地方又被稱為“華語”,因為許多中國人早年飄洋過海,四處謀生,在亞洲或以外的不少地方形成聚居地,尤以東南亞為主。這些中國人后來被稱為華僑或華人。他們?yōu)榱俗屪约旱淖訉O學習“母語”和向當地人推廣中華文化,遂倡導“華語”教育,教材亦稱為“華文”。
現在,“華語”和“華文”已經成為非中國地區(qū)的慣用語了。這也是臺灣此次課本改名風波的癥結所在。所以,島內學界嘲笑課本改名是完成“去中國化”之“未竟事業(yè)”。
眾所周知,陳水扁政績不彰、弊案纏身,為了轉移焦點,在第二任期末大搞“去蔣化”、“去中國化”。扁政府在下臺前三個月,還想把“國語文”改為“華語文”,只是遭到國民黨反對才作罷。
國民黨上臺后,馬政府改回“中華郵政”和“中正紀念堂”,此外無其它動作。顯然,馬英九一方面認為應以拼經濟為先,另一方面不想挑起族群矛盾。不過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不容延遲,否則誤人子弟。(朱穗怡)
參與互動(0) | 【編輯:官志雄】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