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60年,記錄時代是他的追求
視頻:印尼歸僑攝影家翁乃強:記錄時代是我的追求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中新網(wǎng)北京4月22日電 題:拍了60年,記錄時代是他的追求
作者 劉洋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初入翁乃強的家中,一幅待完成的人物肖像畫立在客廳中,上面寫有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陳毅創(chuàng)作的詩句。講起往事時,89歲的歸僑攝影家翁乃強難掩激動。在他的描述和作品里,記者見到了不同時代下如青松一般不畏艱難的人。
“熱血”華僑影響下的光影啟蒙
翁乃強出生于印尼一個華僑家庭,其父翁福林于1926年從福建赴印尼謀生。由于熱愛藝術(shù)和繪畫,翁福林在印尼先后經(jīng)營過照相館、廣告公司和電影公司。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在南洋華僑領(lǐng)袖陳嘉庚的號召下,包括翁福林在內(nèi)的許多印尼僑胞積極開展募捐救國、難民救濟活動,但也因此遭受日軍迫害。年幼的翁乃強見到父親與愛國華僑的舉動與處境,內(nèi)心深受觸動。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翁福林與其他愛國華僑共同創(chuàng)辦了印尼華文報紙《生活報》。受父親藝術(shù)事業(yè)的熏陶,翁乃強逐漸對繪畫與攝影產(chǎn)生興趣,常在父親照相館里擺弄相機并觀察照片沖印過程。發(fā)現(xiàn)兒子的興趣后,父親翁福林請《生活報》記者周昌平擔任兒子的攝影啟蒙老師。
因《生活報》的印刷工作常在翁家進行,家中時常聚集華僑友人談?wù)撚∧醿S界動態(tài)和祖國家鄉(xiāng)的大事小情。翁乃強對記者們談?wù)摰膬?nèi)容感到好奇。在跟隨周昌平外出采風期間,周昌平對光影的巧妙運用和鏡頭下鮮活的社會百態(tài)也深深吸引了翁乃強,讓他體驗到攝影記者的職業(yè)魅力。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時,翁乃強的父親在家中升起一面五星紅旗,希望孩子們能參加新中國建設(shè)。1951年,翁乃強帶著父親的期許追隨兩個哥哥的腳步踏上了歸國之旅。
翁乃強回憶道,同船的青年華僑們帶著祖國稀缺的藥品、懷著滿腔熱血,迫不及待想要見到父輩口中常念及的故鄉(xiāng)。輪船經(jīng)過新加坡等地的港口被拒絕??繒r,華僑們心中滿是憤怒;在廣州碼頭靠岸時,歡呼的人群又讓大家熱淚盈眶。那些瞬間都值得被鏡頭記錄。

回國后的翁乃強相繼考取了育英中學、中央美術(shù)學院附屬中學、中央美術(shù)學院。受訪時,翁乃強指著上學期間父親寄來的畫冊照片,扉頁上有父親題寫的“為人民服務(wù)”。
翁乃強說,參加大學面試時,考官問他為何學習美術(shù),他一時語塞,腦海中不由得想起父親的題詞,于是回答道:"我學美術(shù)可以為人民服務(wù)。"如今回想起來,這個回答源于從小耳濡目染老一輩華僑的愛國情懷,以及父親言傳身教的影響。
鏡頭下的大歷史與小生活
1964年,翁乃強被分配到《人民中國》雜志社從事美術(shù)攝影工作。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到中美關(guān)系因“乒乓外交”而破冰,翁乃強用鏡頭定格中國的重要歷史瞬間;從北京到西藏、從新疆到海南,翁乃強扛著相機走進中國的城市和鄉(xiāng)村,捕捉社會百態(tài)。
1971年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到北京開展交流活動時,翁乃強拍攝了多張中美乒乓球隊員交流的情景,成為“小球推動大球”的見證者之一。
而后,他又拍攝了美國小提琴演奏大師耶胡迪·梅紐因訪華、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首次在中國指揮中央樂團等照片。翁乃強說,時代流轉(zhuǎn),中國逐步走向外交強國的地位,而他有幸用鏡頭記錄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角色突破。
除了歷史舞臺上的風云際會,翁乃強的鏡頭也對準了田間巷陌的平凡面孔。作為歸僑,翁乃強時刻關(guān)注華僑們的生活。20世紀70年代,翁乃強申請前往海南島記錄投入華僑農(nóng)場建設(shè)工作的歸僑。
在海南興隆華僑農(nóng)場的日子里,翁乃強被安排在宣傳隊,一大早跟著青年們?nèi)ジ钅z。青年歸僑們在老歸僑的指導下培育胡椒苗,讓荒地結(jié)出碩果。翁乃強回憶道,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雜草叢生、蛇蟲四竄。大家住在木板房里,在太陽河溝里洗澡,但是沒人叫苦,人們都斗志昂揚。
翁乃強將鏡頭對準辛勤耕作的歸僑,一張張面孔透露著飽滿的精氣神。有感于歸僑們的意志,翁乃強創(chuàng)作了油畫《開荒之歌》以記錄這些平凡而偉大的開荒者們。
翁乃強的拍攝對象始終離不開勞動人民。以前北方的冬天蔬菜短缺,需要專門儲存過冬食用的白菜,翁乃強就用相機將人們賣菜、搬菜、晾菜等生活景象記錄下來。
翁乃強說,歷史大場面有其重要意義,而小場面、小鏡頭也是時代變遷的見證,同樣有意思。他對社會發(fā)生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朋友隨口提及的事情都會成為拍攝選題。“我們生活的時代發(fā)生了什么,我就要記錄什么?!?/p>
“要真實地記錄”
“真實地記錄”是翁乃強的工作準則。翁乃強記得在《人民中國》工作時,組長黃祥坤看到擺拍的照片就放到一邊去,始終要求組員們秉持實事求是的工作精神。
翁乃強說,《人民中國》主要面向海外讀者發(fā)行。曾有人拍攝農(nóng)民下地干活的場景時,要求穿著帶補丁衣服的農(nóng)民換上新衣服。外國讀者看到照片后向雜志社提出質(zhì)疑?!巴庑皇强蘸翱谔?。這一觀念仍是今天宣傳工作的不二準則?!?/p>
出于外宣工作的需要,翁乃強拍攝的照片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彩色反轉(zhuǎn)片。有些讀者問翁乃強,那個年代就有彩色片了嗎?不是后期處理的嗎?翁乃強總是耐心解釋道,他們是用外匯進口彩色膠卷和沖洗用的套藥。
當時社會上還沒有沖洗彩色片的地方,翁乃強和同事們拍完后都是自己在暗房手工沖洗:六個瓶子擺開,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正負差,再一個一個地倒。
正是對作品質(zhì)量的嚴苛追求,讓翁乃強為新中國的發(fā)展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彩色資料:建設(shè)北大荒的知識青年、中國恢復高考后的首批考生、用自行車馱著購買的彩色電視回家的市民……翁乃強的攝影作品在海外受到關(guān)注,有人出高價購買、收藏。
翁乃強說,父親在印尼經(jīng)銷新中國的書籍、發(fā)行新中國的影片來傳播新中國的故事,而他則用鏡頭向海外介紹真實和彩色的中國。

如今,翁乃強鏡頭下的城市與鄉(xiāng)村已發(fā)生巨變。當年華僑們開墾的海南荒地早已成為美麗富饒的經(jīng)濟區(qū)。興隆華僑農(nóng)場生產(chǎn)的“太陽河”牌咖啡和具有東南亞風味的椰子系列產(chǎn)品受到市場喜愛。
前些年重訪海南時,翁乃強與兄弟姐妹品著咖啡,與當年一起建設(shè)農(nóng)場的老歸僑們敘舊,內(nèi)心感慨萬分。
為時代留真,為人民寫照。經(jīng)歷過時代巨變的老人依舊未消磨記錄時代的熱情。退休后的翁乃強仍不時拿起相機去街頭采風。在記者同事拍攝時,翁乃強鼓勵道:“攝影記者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你們要用眼睛仔細觀察,抓住有意思的瞬間?!?完)


華人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8日 11:32:51
- 2025年05月13日 15:41:02
- 2025年05月09日 09:24:47
- 2025年05月07日 10:36:13
- 2025年05月06日 14: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