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一點聲音就抓狂?不是無理取鬧,可能是病了
焦慮癥是現(xiàn)代社會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很多人都熟悉其典型表現(xiàn)——持續(xù)的擔憂、緊張和恐懼等。然而,焦慮癥還有不少隱形信號,它們并不明顯,卻對患者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焦慮癥的非典型癥狀。下面,我就以一種不太常見但頗具代表性的癥狀——“厭聲癥”為例,一起來討論一下那些被忽略的隱形焦慮。
“厭聲癥”
焦慮癥的一種特別表現(xiàn)
“厭聲癥”又稱“選擇性聲音敏感癥”,它不是一個官方的精神疾病診斷,并未列入《精神疾病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0)等官方診斷指南中,主要指個人對特定聲音異常敏感的現(xiàn)象。
很多人可能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比如,聽到咀嚼聲、打字聲、呼吸聲時,感到特別煩躁甚至抓狂。對其中一些人來說,這種反應已經(jīng)嚴重到影響情緒和生活,甚至伴隨焦慮的發(fā)生。
“厭聲癥”和焦慮癥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研究發(fā)現(xiàn),大腦中處理情緒和聲音的區(qū)域,比如前扣帶回皮層和島葉,在“厭聲癥”患者中會表現(xiàn)出過度活躍。這種異常活動可能讓患者對某些聲音反應過度,甚至讓患者產(chǎn)生強烈的焦慮或憤怒情緒。
有意思的是,這種對聲音的敏感和焦慮癥的特性非常相似。焦慮癥患者往往會對潛在的威脅過度關注,而“厭聲癥”患者則對某些聲音過度警覺。比如,當一個人聽到別人的咀嚼聲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這些都是焦慮癥的典型表現(xiàn)。這種過度反應還可能讓患者為了避免聽到這些聲音,逐漸減少社交活動,陷入自我孤立的狀態(tài),焦慮癥也會隨之加重。
研究還發(fā)現(xiàn),焦慮癥可能出現(xiàn)“厭聲癥”的表現(xiàn)。如果您或者身邊的人對某些聲音特別敏感,且已經(jīng)影響到情緒或生活,或許就是焦慮癥的表現(xiàn),應該引起重視。
認識焦慮癥的非典型癥狀
焦慮癥的非典型癥狀涵蓋生理、認知和行為多個方面,很多患者容易忽視,進而延誤治療時機。




焦慮情緒會投射
無論是對聲音異常敏感的“厭聲癥”,還是注意力障礙、回避行為等,這些看似零散的表現(xiàn),實際上都是焦慮情緒在不同維度的投射。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些信號,就可以通過科學的治療手段來應對。
心理治療:打破焦慮的認知和情緒枷鎖
心理治療是治療焦慮癥的核心方法,旨在幫助患者了解癥狀來源,改善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模式。常見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動力學治療、暴露療法及放松訓練等。
心理治療對于處理焦慮癥的非典型癥狀,如“厭聲癥”、回避行為等尤為有效。通過長期治療,患者不僅能緩解癥狀,還能學會科學的情緒調節(jié)方式,更好地適應日常生活。
藥物治療:緩解焦慮的“生理根源”
藥物治療是焦慮癥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適合癥狀較重或急性發(fā)作的患者。常用藥物有抗焦慮藥物、抗抑郁藥物等。焦慮癥常需要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聯(lián)合,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焦慮癥狀,為進一步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
“厭聲癥”、身體不適、注意力障礙等多樣化的表現(xiàn)提示我們,焦慮癥并非單一的心理疾病,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性問題。通過及時診斷和科學治療,患者可以逐步改善癥狀,恢復正常生活。理解焦慮癥的多樣表現(xiàn),我們才能更好地幫助患者走出困境、恢復健康。
(來源:中國疾控中心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