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作者:范躍龍
220年前的12月份,美國商船“哈特萊”號正滿載著西洋參和對中國的憧憬向東方駛來。可惜的是,它很快就在冷暖兩重天的好望角被英帝國的東印度公司強行攔截。于是美國第一次對華貿易半途而廢。
如今,當美國的銀行家和美中商會人士側耳傾聽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紐約提出的“中美公平貿易和經濟合作五原則”時,“哈特萊”號1783年的航海日志早已被埋沒在歷史的厚重塵埃里。然而白宮在貿易上的務實傳統(tǒng)卻像一根紅線,貫穿著美國力圖掌控世界貿易政策的豐富進程。
可是,在貿易自由主義與保護主義勢力此消彼漲之間,早已泛政治化的對華貿易會令美國進口商懷念起“中國皇后”號的純真年代。她1784年夏的廣州之旅既為尋求勃興之路的美利堅民族帶回了中國商品轟動性的利好消息,也首次打通了中美兩國經貿交往的信道。美國人謹慎地伸來務實的手,中國人友好地握了一下。此后,國會立法優(yōu)惠進口商成了美國呵護其對華貿易的傳統(tǒng),入超也在所不惜……
當歷史快進入2003年末端,美國國會以及備戰(zhàn)連任的布什總統(tǒng)卻面對著另一種翻天覆地的美中貿易逆差:在維持景氣復蘇預期和國內制造商的重壓之下,短期內不便就中方提出的結構性和轉移性逆差根源公開達成共識;而在世貿組織保障機制之內,竭盡所能保護其產業(yè)的有限措施在表面形式上卻是合法的。
曾被對華貿易斷斷續(xù)續(xù)鼓舞了兩個世紀的美國進口商啞然了。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中產生最初的逆差齟齬以來,他們就深刻地意識到,對中國來說已占比例很高的對美貿易,對美國來說也遠不再是微不足道的。既然鋼鐵業(yè)總裁和工會領袖們能促使政府玩弄世貿保障措施爭得護短的時間--盡管這段時間被迫打了六折--那幺美國其它任何行業(yè)因循此道對待進口又何樂不為?即使政府只能對中國彩電和紡織品采用較費周章的反傾銷模式,美國的自由貿易商也必須面對現實,畢竟民主杠桿的長端離他們越來越遙遠,貿易保護主義的砝碼越來越沉重。
無論白宮公布的逆差數字如何令普通美國人瞠目,與中國可持續(xù)的經貿關系始終是眼前最馥郁誘人的這杯咖啡。其品嘗者遠遠不止那些重商主義者,然而只有徹悟個中苦澀滋味的人,才最能享受到那無與倫比的濃香。對于美利堅民族來說,“徹悟”的方法極為簡明,就是將務實精神貫穿內政外交始終,尤其是不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
追憶中美交往的200多年歷史,兩國關系良好或較好的時間占3/4以上。在一些關鍵時刻,美國政府往往對中國采取合作態(tài)度,雖很難說是真誠支持或特別鐘情,但總是出于務實的經貿利益而令對方感到好意。臺灣問題雖是“中美關系中的核彈”(李侃如語),但經貿往來的不可替代和雙邊一貫的務實態(tài)度使這顆核彈不會引爆。對于此刻的美國政治家來說,追求貿易保護的“象征性”以穩(wěn)定選票來源是務虛;打通中美信息渠道、增強對話磋商、滿足貿易互補才是務實。
布什的政治算盤依然在響,然而保護主義占據風頭并不意味著單邊手法屢試不爽。世貿組織的角色還在不斷演進,美國和歐盟在統(tǒng)領世界貿易政策的勢力上已發(fā)生變化,缺乏透明度的動輒設限將遮住美國長遠務實的眼光。
當1630年春第一艘清教徒的航船駛向美洲時,不知他們領袖的預言能否作為今日白宮主人的警句:“我們將成就山巔之城,如果我們不誠實,如果我們欺騙了上帝,如果上帝不再像今天這樣幫助我們,那幺我們終將成為世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