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下文簡稱和黃)與廣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達成初步意向,以白云山中藥廠為基礎,成立合資公司———白云山和記中藥有限公司,合資期限為50年。消息一公開,立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好奇的是,一向以港口、電訊業(yè)務等闖蕩天下的李嘉誠,為何突然對中藥如此垂青?
而熟悉和黃近期投資脈絡的人,卻毫不隱晦地指出,李嘉誠有很深的“中藥國際化情結”,他早就想為自己、也為全體中國人,圓一個“中藥國際夢”。
在華北與同仁堂合作,在華東與上藥集團聯姻
事實上,早在白云山之前,李嘉誠在內地中藥業(yè)就有行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與老牌中藥企業(yè)同仁堂的合作。
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尚未在香港上市,和黃全資附屬的和記中藥便與之聯手,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總投資2億港元,和黃、同仁堂持股比例是5∶4。同仁堂科技一上市,李嘉誠便通過和記黃埔以3.28港元的發(fā)行價購入同仁堂科技600萬股,占同仁堂科技總股本的10%,以戰(zhàn)略投資者身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到2003年底,和黃更是把目光轉到內地,直接與同仁堂集團總部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資企業(yè)。這家公司總投資額約為2.39億美元,由同仁堂與和黃各占49%股權。
與上海市藥材公司的合作,是李氏布局內地中藥業(yè)的另一大手筆。2001年8月,和黃出資50%與上海市藥材公司旗下上海中藥一廠合資成立上海和黃藥業(yè)。據了解,上海和黃的總投資意向為2.2億元人民幣。像同仁堂一樣,上海中藥一廠同樣大有來頭。其所轄“上藥”牌不僅擁有麝香保新丸、膽寧片、生脈注射液等一批老牌中藥產品,還歸屬于國內最大醫(yī)藥上市公司上藥集團麾下,在華東醫(yī)藥界頗有實力,這無疑為和黃在華東地區(qū)拓展市場奠定了良好基礎。
至此,李嘉誠基本完成了在內地最發(fā)達地區(qū)的布局:華北由“同仁堂和記”把守,華東有“上海和黃”沖鋒,而華南呢?則需要另一個“和記”撐腰———白云山中藥廠的出現便如此順理成章。
與白云山合作后,李氏藥業(yè)填補了在華南市場的空白
在華南乃至全國醫(yī)藥界頗有影響力的白云山中藥廠,完全具備這樣的實力。其拳頭產品白云山板藍根占了全國市場份額的60%、復方丹參片的市場占有率也達到50%。另外,其穿心蓮、消炎利膽片等“中藥抗生素”作為“后抗生素”時代的替代性產品,也頗具市場潛力。經去年非典一役,白云山中藥廠名聲更是如日中天,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企業(yè)形象。
“很少有如此迅速的合作談判!币晃幌㈧`通人士如此評價和黃與白云山的“戀愛經歷”。去年12月,李嘉誠寫信給廣州市主要領導,希望與國有控股企業(yè)白云山中藥廠合作。這一要求得到市領導的重視,當即批轉給該市國資部門,雙方立即進入“熱戀期”。雖然在此期間,雙方也有細節(jié)上的摩擦:比如在股權上,兩者都曾表示要控股,在財務總監(jiān)的設置上要派出“自己的人”……但鑒于雙方強烈的合作意向,最終在不到5個月的談判時間內,完成了這項涉及10億元、被外界稱為“閃電戰(zhàn)”的合作意向。
據官方消息,在新成立的白云山和記中藥有限公司中,和黃與白云山將各出資50%。其中,白云山中藥廠以經過評估的資產值(不包括“白云山”注冊商標)投入合資公司,和黃則以對等的現金投入。初步合資期限為50年,在此期間合資公司可以無償使用“白云山”、“和記”兩個商標。
欲把香港建設成國際中醫(yī)藥中心
李嘉誠的中藥業(yè)情結要追溯到幾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在成功抵御亞洲金融風暴的沖擊之后,香港特區(qū)政府宣布將重點推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yè)的發(fā)展,以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而把香港建設成國際中醫(yī)藥中心(即“中藥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李嘉誠就是在此時與香港新世界集團公司主席鄭裕彤聯手,投資50億美元打造香港“中藥港”。
然而,幾年來“中藥港”一直沒有出現轟轟烈烈的場面,究其原因,業(yè)內人士認為,根子正在于:香港缺乏有分量的中藥主體企業(yè)支持。中藥產業(yè)需要深厚的積累,并非靠資本運作就可以簡單解決;與此同時,可以作為支撐的內地中藥企業(yè)的發(fā)展,與香港市場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完成。惟一的出路是,推動者直接控制中藥業(yè)發(fā)展的脈搏。于是,這便有了近幾年和黃親自出馬投資中藥事業(yè)的一幕。
香港是中藥國際化的橋梁,橋梁的彼岸是歐美市場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李嘉誠的志向顯然不限于香港。建設“中藥港”,只不過是李氏將香港作為中藥國際化的沖鋒基地。說白了,香港是中藥國際化的橋梁。
橋梁的彼岸是歐美市場。在中藥走向國際的道路上,歐美是最主要的目標市場,也是最難攻堅的市場。而在這兩個市場中,歐洲又是中藥進入美國的橋梁。就在一個多月前,也就是4月30日,歐盟在官方網站公布了《歐洲傳統(tǒng)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并宣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據業(yè)內人士分析,該《指令》與兩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內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藥的市場準入條件。白云山中藥廠廠長李楚源說:“這對于中藥挺進國際市場極為有利!
李嘉誠顯然也看到了這樣的有利條件。但真正讓他將歐洲作為國際化首站的原因,還是香港與歐洲歷史上的聯系。
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不少英國人都去過香港,曾接觸過中藥,對中藥文化有一定的認知。這一點從英國的中藥消費人群中也可看出。據剛從英國考察歸來的李楚源介紹,在英國的中藥店,常光顧的除當地華人華僑外,還有很多當地人。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便是中藥登陸歐洲的天然港口。
實際上,李氏在英國的中藥銷售終端布點已經初見規(guī)模。早在2001年下半年,和黃就開始在歐洲建立零售藥店“和黃藥業(yè)大藥房”,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和在零售行業(yè)多年的經驗及管理能力,在短短兩年半時間里,“和黃藥業(yè)大藥房”就收購和開設了1000多家連鎖店,其中在英國就有700家,兼營中西藥。
與此同時,和黃又于去年在倫敦單獨推出中藥店,單看其名就頗有綠色意義———“森(SEN)”。據有關人士介紹,藥店中的中藥主要是國內生產的中成藥,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黃丸、白云山的板藍根、穿心蓮等等。有趣的是,當地有人將板藍根沖劑比作“中國咖啡”,一遇上感冒發(fā)燒就沖上一杯。
完善的分銷渠道是中藥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
完善的分銷渠道是中藥走向世界的必要條件,除此之外,中藥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除了提升科技含量外,還要改變其在海外作坊式生產的“老印象”。而國內中藥企業(yè)與李嘉誠聯手剛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原因很簡單:沒有人相信和黃會是作坊式生產。
除此之外,還有資金實力。數年前,中國某種中成藥差一點就通過美國FDA(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認證,名正言順地進入國際市場,但最后卻因資金不足,退出了臨床試驗。中藥界事后反省,要讓一種中成藥通過美國FDA認證,至少需要10億元人民幣,而中國中藥企業(yè)似乎沒有一家能具備這種實力。
有業(yè)界人士在聽說李嘉誠攜手白云山中藥廠時,曾感嘆地說,“中藥國際化夢”將因和黃的實力,而變得“一切皆有可能”。(來源:人民網-環(huán)球時報;作者:趙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