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當年“過境”紐約時曾與美國最大導彈商洛馬公司等高層同臺進餐,當時就傳出他表示一旦連任必定向美大購軍火。最近從美方反饋的消息表明此事屬實,而臺軍內部指愛國者二型僅剩7年壽限,采購愛國者三型反導彈系統(tǒng)遂成為當務之急。
愛國者三型(PAC-3)是洛馬公司90年代中期,在二型的基礎上改用直接命中殺傷技術硏制的反導動能攔截彈。它通過直接碰撞和破片殺傷綜合效應攔截并摧毀目標,其殺傷效能比只用破片殺傷的PAC-2提高了四分之三,但彈徑反而比后者減少254毫米,所以一輛攜帶4枚PAC-2導彈的發(fā)射車可把載彈量增至16枚。但PAC-3目前仍未正式服役,只處于少量初始生產(chǎn)階段,今個財年計劃生產(chǎn)100枚,美伊戰(zhàn)爭爆發(fā)前美國陸軍共裝備了50枚,并全部運到海灣地區(qū)部署以防不測。
伊拉克在戰(zhàn)爭中從開始就向駐科威特美軍基地發(fā)射自制的薩莫德Ⅰ/Ⅱ和阿巴比爾100短程彈道導彈,發(fā)射的24枚有9枚被愛國者攔截,戰(zhàn)果似有進步,并粉碎了薩達姆對卡塔爾多哈美英聯(lián)軍司令部的斬首行動。9枚被攔截導彈中,有6枚被PAC-2GEM攔截,1枚被GEM+攔截,有2枚被PA-3攔截,大批備用的PAC-2來參戰(zhàn)。未被攔截的15枚導彈據(jù)美軍說是“不構成威脅”故“主動放棄攔截”,但實情如何只有美軍才知道,因為最少有1枚彈道導彈和1枚蠶式岸艦導彈突防成功。
另外海灣戰(zhàn)爭時把愛國者7%的命中率吹噓到超過80%,至今仍是令美軍臉紅的鬧劇。而上次戰(zhàn)爭中多次幾乎誤擊友機的險情、今次終于惡化到擊落3架英美軍機,證明其敵我識別器的改進與導彈性能的進步成反比。
凡此種種,令人不能不對美軍戰(zhàn)報生疑。
美軍發(fā)射4枚PAC-3導彈對伊導彈進行2次攔截,第一次在開戰(zhàn)當天,第二次在4月1日。如此節(jié)省新導彈本應為對付最具威脅的飛毛腿和侯賽因導彈,但情報的失誤使美軍不知伊軍早已自斷左右手,美陸軍和導彈防御局對未能充份通過實戰(zhàn)檢驗PAC-3性能當然感到遺憾,美軍專家認為除非多次成功攔截飛毛腿一類導彈,否則不能證明PAC-3的實戰(zhàn)性能合格,因為其硏制目標正是飛毛腿。
臺灣當局從美伊戰(zhàn)爭開始就密切關注愛國者動態(tài),更派員到美國取經(jīng)以便早日引進PAC-3。但臺北寧濫勿缺的“先進武器感冒癥”有違華府一貫不出口最先進武器或將之降級出售的國策,仿如熱屁股貼上冷臉孔自討沒趣。美軍在PAC-3改良至成熟并量產(chǎn)服役前是絕不會批準售予“次級盟友”臺灣的,也就是說在2006年前臺灣連想都不用想會得到PAC-3。
來源:澳門日報 作者:黃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