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昆曲文藝復興
“我覺得白先勇有點像孔子,又有點像耶穌,”12月13日在誠品書店的“天下文化《牡丹亭》系列”三本新書的發(fā)表會中,目前在新竹清大客座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黎湘萍語出驚人地公開表示:“我傾向把青春版《牡丹亭》看做白先勇和他的團隊的一次文藝復興之旅。因為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子游用的就是白先勇的方法在治理武城,今天白先勇也同樣在打造禮教、政治、理、道!手法不同,目標一致,都是以現(xiàn)代再造古典;以弦歌之聲,再造生命之光!”
瘦削黧黑的黎湘萍教授是廣西人,也是北京中國社科院港澳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他大半輩子做學問都是研究臺灣的當代小說,但是他深厚的中文古典素養(yǎng),讓他解讀出白先勇“《牡丹亭》的文藝復興之旅”的更深層意義:“把湯顯祖(《牡丹亭》原作者)的本意凸顯出來,這是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在當代重現(xiàn)的最大意義所在。整個《牡丹亭》似乎并非鼓吹反禮教、反政治(中國式政治即奠定在‘禮樂制度’)或懷疑理和天道,而是揭示了人最深的痛苦乃是‘情苦’,人最高的價值,乃是情深、情至、情真。情是最個人化、最根本的價值,所有的‘禮教’、‘政治’、‘理’、‘道’皆以這個根本價值為基礎。這是湯顯祖最偉大的思想所在。在這個意義上,湯顯祖是明代的中國式‘宗教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
文學不死,青春無敵
而從另一個文學藝術(shù)的坐標來丈量,如果湯顯祖是中國的莎士比亞,則白先勇無異是湯顯祖的“異代知音”。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說給予愛情最高的評價,偉大的愛情可以超越生死大關、對抗禮教束縛,感動冥府閻王,得到最后的勝利!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說是有史詩格局的“尋(殉)情記”,比起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毫不遜色。
青春是永遠的時尚
可能沒有人想到,以嚴肅使命感做出來的戲,可以有令人驚詫的亮麗票房。當大陸眾多戲劇團體和戲劇工作者還困惑于當代戲劇的生存困境及其發(fā)展出路時,青春版《牡丹亭》何以能吸引無數(shù)青年觀眾,并創(chuàng)造票房神話,甚至推動昆曲成為一股文化潮流?原因在,白先勇深諳“青春”的魅力,他堅持要用30歲以下的年輕俊男美女──蘇州昆劇院的小生俞玖林和小旦沈豐英。青春美貌的魅力,才能吸引年輕人。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大學生的關注。我的目標是必須把它引進校園!卑紫扔绿钩。
“青春的故事與青春的表演形神相通,……青春是一個不衰的時尚主題,因為它源自于人的內(nèi)在的生命體驗,滿足了人對生命美的渴求!碧K州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張曉玥在“古典如何走向現(xiàn)代”中如此詮釋青春版《牡丹亭》。
延續(xù)文化遺產(chǎn)之美
除了感動年輕人的這層意義外,在理性思惟的意義上,昆曲為何值得白先勇宵衣旰食、風塵仆仆地奔走?原因是2003年昆曲當選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宣布的十九項“人類口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之一,而且是榜首,比日本的能劇還要前面。從二次大戰(zhàn)后,在聯(lián)合國強國政治的邏輯下,文學藝術(shù)向來都是邊緣話題。這次,聯(lián)合國首度選出十九項“人類口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意義非凡,其中昆曲的出線,代表著美學的勝利。而另一方面,不管在懂中文或不懂中文的觀眾眼中,青春版《牡丹亭》的古雅、唯美,套句白先勇說的:“就是美!”其詩意的藝術(shù)魅力征服了觀眾的視覺、震撼了人們的心靈。白先勇自己在劇場觀察到讓他動容的觀眾回饋。
2004年5月2日,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在雷動的掌聲中、在爆起的喝采中,觀眾的熱情就像潮水的浪頭一樣,沖卷上來,他們從內(nèi)心散發(fā)出來的興奮和感動,我?guī)缀蹩梢杂|摸得到。”白先勇感動不已。
超越四百年美學時空
自認永遠是“臺北人”的白先勇,在30歲以前就寫出劃時代的《臺北人》的杰作,為何在四十年后能在海峽兩岸,憑一出改編昆曲,引起海峽兩岸如此驚人的文化風暴?大陸學者、海南師范大學藝術(shù)系副教授張平說:“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為恢復中國士文化的聲譽、為養(yǎng)育當代士文化精神、為彌合長期以來被人為割裂的‘知識菁英’與人民大眾的聯(lián)系,成功地開辟了一條難能可貴的渠道!钡,他也好奇,“開辟了這個渠道的人,為什么會是白先勇?”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