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垃圾圍城,一邊是垃圾處理步履艱難,北京計劃2010年建成的四大焚燒廠一個也沒投入使用,主要原因是遭到居民反對。(見7月30日《京華時報》)
北京常駐人口接近1800萬,日產垃圾1.84萬噸,垃圾總量年增8%,填埋垃圾相當于每年消耗500畝土地,而北京現(xiàn)有的填埋場將在四五年內被垃圾“吃光”。
北京正陷入垃圾圍城的困境,同樣,許多大中城市也“同病相憐”,資料顯示,中國80%的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圍。土地高度緊缺是中國最大的資源窘境,隨著城市人口增加,垃圾增量越來越大,填埋方式無疑將走到“盡頭”,同時填埋會形成龐大的地下垃圾帶,對土壤、水質等產生嚴重污染。
垃圾危機是惡化城市環(huán)境的一顆“毒瘤”。據(jù)了解,發(fā)達國家破解垃圾圍城主要分兩步走,一是對垃圾分類,將有用的垃圾變廢為寶,二是對無用的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盡量做到垃圾零排放?v觀我們,這兩方面都是“軟肋”。
垃圾分類首先需要市民配合,從源頭抓起,更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一些市民環(huán)保意識比較欠缺,嫌麻煩不愿分類。資金投入更是相形見絀,如北京近幾年投資百億元用于垃圾分類處理,但仍然趕不上垃圾增速,同時垃圾分類主要靠人工,效率低下,而發(fā)達國家已實現(xiàn)垃圾分類自動化,長了“眼睛”的精選設備能將有價值的垃圾分選回收,純度可達90%以上,很值得學習借鑒。
垃圾無害化處理更是困難重重。如去年江蘇吳江市境內一座投資3億元的垃圾發(fā)電廠在點火投產之際,遭到當?shù)厝罕姀娏业种,不得不停止。再如廣東番禺計劃建設垃圾焚燒發(fā)電廠,同樣遭居民強烈反對。而北京計劃年內投產的4座垃圾焚燒廠,也因民意“梗阻”一拖再拖。
群眾反對焚燒垃圾,既有認識問題,也有相關利益問題。垃圾處理如何突破民意“梗阻”?可稱是對政府智慧的考驗。垃圾發(fā)電,節(jié)約土地,變廢為寶,絕大多數(shù)公眾是受益者,但周邊群眾則可能成為受害者,政府決策時應盡可能地考慮、照顧到每一個群眾利益,如何在維護社會公益性與爭取民心贏得群眾普遍支持之間尋找共同點,增強共識與凝聚力,堪稱是提高政府執(zhí)政力、公信力的大學問。
筆者以為需要三管齊下。首先,政府指導思想上要把垃圾發(fā)電當作城市與市民福祉的重大環(huán)保工程,充分突出其公益性而不是盈利性,加大資金收入,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與工藝流程,盡量降低或消除垃圾存放、焚燒對衛(wèi)生環(huán)境的破壞,而不能只交給企業(yè)經營,政府當“甩手掌柜”,因為企業(yè)要考慮經濟效益,在成本投入方面會“錙銖必較”,虧損自然不愿干。其次,政府對垃圾發(fā)電廠周圍居民要給予一定補償,為他們定期免費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對與污染相關的病實行免費醫(yī)治。第三要做好科普宣傳工作,讓群眾懂得,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垃圾焚燒是環(huán)保、安全的,幫助群眾消除恐慌感,從而贏得理解與支持。(尹衛(wèi)國)
參與互動(0) | 【編輯:宋亞芬】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