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野史黃段子 低俗講解為何大行其道?
亂講解的背后,其實也迎合了某種心理:人們希望歷史文化活起來,更加生動和可感,只不過那些亂編的戲說走得太遠
“五臺山不能隨便來”“故宮里用豬血鎮(zhèn)邪”“靈隱寺石窟的妖僧千萬別拜”……據(jù)報道,在一些景區(qū)和網絡平臺,這些“假亂俗”講解四處橫行,滿是怪力亂神、信口胡說。
這樣的講解之所以受“歡迎”,部分源于迎合了低級趣味。歷史可能是簡單的,知識也可能是枯燥的,但假亂俗的講解卻是吸引眼球的。比如,短視頻平臺粉絲數(shù)超百萬的博主在故宮博物院直播時模仿“太監(jiān)如何監(jiān)督皇帝與妃嬪行房”“和珅晚上怎么呼喚黑人小妾”,大講未經考證的野史傳說,引來線下游客圍觀,其中不乏少年兒童。
但這種胡亂講解,副作用卻是巨大的。景區(qū)、文物,之所以將它們展示出來,目的就是普及知識,塑造一種符合真實的歷史認知。結果現(xiàn)在紛紛變成了戲說的素材、蹭流量的段子,扭曲了歷史展示的本義,造成了大眾歷史觀的混亂。
近些年文旅大熱,多少景區(qū)人滿為患,博物館一票難求,也說明人們其實希望接近真實嚴肅的歷史文化。但是,正規(guī)講解供給不足,專業(yè)度、趣味度不夠,給一些野生解讀留下了市場。
此前就有報道,記者走訪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殷墟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發(fā)現(xiàn),博物館每天游客量動輒上萬人次,不少觀眾反映,到了館內才發(fā)現(xiàn)預約難、流程煩瑣,經常“不得不購買社會講解服務”。
針對這種社會講解混亂的情形,一些景區(qū)、博物館也曾出臺過一些限制措施。不過如果正向供給跟不上,這種情形便很難完全消除,更何況限制社會講解還有巨大的“執(zhí)行難度”——得精準識別每一個社會講解情形,并全程制止,這幾乎不太可能。
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一方面需要相關單位加強供給,提供更充裕的官方講解服務;另一方面也不妨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可控地向社會開放。
比如2022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博物館講解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本館講解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博物館可以允許社會團體、個人在館內開展講解服務,制定相關管理辦法,通過事前培訓、備案、事中事后監(jiān)管,對講解員、講解詞進行審核把關,規(guī)范講解秩序,確保向觀眾傳播科學、準確、正確的內容和價值觀。
這不失為一個現(xiàn)實的辦法,“允許講解、但別亂講”,這既擴大了市場開放,也一定程度保證了對質量的把握。那些荒誕不經的戲說胡說,可以在前期備案時就“拿下”。
客觀來看,想要全面禁止非專業(yè)化的解讀不太現(xiàn)實。所有人都可能對歷史文化進行個性化闡釋,這當中都可能有訛誤乃至歪曲。這也意味著人們如果希望端正歷史認知,那么這些主體單位——文化資源的直接管理者,需要有一種“爭奪市場”“以正視聽”的意識。
因此,文化單位也需要一種思維轉變,把文化資源當作一種知識普及,而不只是“收門票的景點”。
比如在講解時,是否能針對公眾的興趣有意識地進行回應,而不只是標記文物的尺寸型號?對網絡盛傳的傳聞、段子,能否有意識地梳理并澄清?等等。
從某種程度上說,亂講解的背后,其實也迎合了某種心理:人們希望歷史文化活起來,更加生動和可感,只不過那些亂編的戲說走得太遠。但人們這種心態(tài)終究是存在的,社會也需要有所照拂,用更加豐富和優(yōu)質的內容,把游客、觀眾“搶回來”。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4月30日 09:42:32
- 2025年04月30日 09:15:12
- 2025年04月29日 14:47:32
- 2025年04月29日 14:29:03
- 2025年04月29日 1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