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業(yè)生涯造就深厚的親日情結
李登輝出生于1923年1月,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時,他已22歲。也就是說,李登輝從出生到大學二年級,接受的都是日本文化的熏陶,這對李登輝人生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在小學、中學至大學的前兩年,李登輝接受的都是日本式的教育。從小接受日式教育的李登輝至今對日本的感情依舊,凡是到臺灣見過李登輝的日本訪客,都從心底感到李登輝親切、熱絡,猶如自己的“家長”。
藤本辰男是李登輝小學六年級的級任老師。這個日本熊本縣九洲大學肄業(yè)的高材生,滿懷壯志地來到臺灣,就是希望使殖民地的子弟能夠成為忠于天皇并為大日本帝國做出貢獻的人才。因此,藤本十分注重培養(yǎng)班上的資優(yōu)學生。李登輝進入六年級以后,學習成績逐漸躍為全班第一名,并擔任了班長。因此藤本老師開始注意到李登輝,有意對其進行重點培養(yǎng)。他讓李登輝搬到自己的宿舍,幫助他進一步打好學業(yè)基礎。受老師重點栽培的李登輝搬進了淡水公學校為藤本租住的福興宿舍,正式成為藤本的入門弟子。這位頗具日本精神的藤本老師,對李登輝的影響之深,遠遠超越了其他老師。
1935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之前,日本殖民當局為防止臺灣同胞起來反日,在臺灣加強殖民統(tǒng)治,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妄圖徹底斬斷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李登輝就讀的淡水公學校課程有了很大的變化,日文課大量增加,成為主課。在校內,老師學生都不得講中國話,也不得寫中國字,一切均以日文為主,違者將受到處罰。對校方的這種做法,有的學生不予理會,認為這些規(guī)定不合理,在下課后仍大聲用閩南語交談、講笑話;而以李登輝為代表的另一部分學生,則以作日本殖民者的順民為榮,盡可能用日語來交談,用日文來書寫,并期望考試時取得高分,光耀門庭。
不僅如此,李登輝曾在“武德殿”拜師學習日本劍道。“武德殿”,是當時日本人在臺灣開辦的練武術的地方。李登輝不只是學招式、技法,還深受所謂日本武士道精神的熏陶,對他今后的人生道路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正如國民黨政策會執(zhí)行長饒穎奇所說的,在政爭過程中,李登輝仿佛也是在比劍,先是沉潛忍耐,不動聲色,然后找出對手出招時露出的破綻,電光石火般的準確還擊,一舉擊倒對手。正因為他深得練習“劍道”的好處,所以至今仍保存著一張穿劍道服裝照的相片。
參與互動(0) | 【編輯:朱鵬英】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