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針對臺灣最大的社會矛盾之一的統(tǒng)“獨”的矛盾,兩岸、港澳及海外僑界的與會代表日前在紹興第九屆中華民族騰飛研討會上從多個角度加以分析,他們認為,事實證明:兩岸關系中有利于遏制“臺獨”的積極因素增多
兩岸關系負面因素形成有其原因
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原常務副會長唐樹備在演講時表示,由于中日戰(zhàn)爭清朝失敗以及日據統(tǒng)治等因素影響,再加上30多年國民黨的“反共教育”和李登輝、陳水扁10多年“臺獨”思想的滲透;以及大陸幾十年來的發(fā)展也走過曲折的道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下,臺灣同胞中相當一部分,目前對大陸的政治社會制度存有疑惑或不了解,對“一國兩制”不能接受或保持距離,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唐樹備是在回顧了1949年以來兩岸關系的發(fā)展進程后作出上述表述的。他說,1949年以來兩岸關系第一個階段的特點是,大陸方面要解放臺灣和爭取和平解放臺灣,臺灣當局想依靠美國幫助“反共復國”。1979年以后,大陸提出了“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的構想。臺當局以“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來對抗。但在這個階段,雙方都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和“臺灣獨立”。雙方的分歧在于:由誰來領導中國、在國際上代表中國。隨著蔣氏父子離開人世,這個階段到1988年結束。
隨后,李登輝上臺開始擺脫“一個中國”思想,意圖將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這可以看成是第二階段的開始。他和隨后上臺的陳水扁,把兩岸定位為“兩國”和“一邊一國”,在國際上瘋狂地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在島內逐步推行從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歷史上“去中國化”,否定“九二共識”,鼓吹“公投”、“正名”、“制憲”、“第二共和”……島內相當一部分早期移民的后代也就是所謂的“本省人”,因為受過蔣氏政權的歧視對待,又受到“臺獨”勢力的挑撥煽動,多數生活在中南部基層,對大陸不了解,所以,成為“臺獨”分裂勢力的支持者。
兩岸交流已成大勢
唐樹備也樂觀表示,李扁近20年的“臺獨”努力沒能阻擋兩岸交流的大勢,兩岸經濟正逐步走向“整合”。
截至2006年9月,大陸累計批準臺商投資項目7萬余項,合同臺資金額947.3億美元,臺商實際投資432億美元。兩岸間接貿易總額累計達5746.55億美元,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3809.79億美元,兩岸貿易發(fā)展成為支撐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
兩岸經濟合作已經推動了臺灣的產業(yè)升級,臺灣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在大陸重獲競爭力,擴大了利潤。同時,臺商也為大陸帶來資金、技術、企業(yè)管理經驗。
臺灣前途的正確選擇
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在研討會上說,兩岸關系中有利于遏制“臺獨”的積極因素持續(xù)增多,海外華僑華人成為實現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橋梁,國際社會對“臺獨”活動危險性的認識進一步加深。
與會臺灣代表丘衛(wèi)邦先生說,兩岸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之必然,但兩岸政治制度還有很大差距,不宜為了統(tǒng)一而急于統(tǒng)一,這是一個偉大精密的工程,需要循序漸進。
美國華夏政略研究會會長王中平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統(tǒng)一才能把兩岸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只有統(tǒng)一中華民族才能夠在世界上占據一個有力的地位。臺灣主張兩岸融合統(tǒng)一的力量也就是統(tǒng)派,雖然這些年受到壓制,在島內聲音傳不出來,但是他們的力量仍在。
上海臺灣研究中心楊健將島內統(tǒng)派分為3股力量。第一股是傳統(tǒng)的民族主義的力量,認為兩岸同根同源,無論如何都是要統(tǒng)一的。
第二股力量就是功利性的力量,認為統(tǒng)一有好處,認識到臺灣要進入世界必須通過大陸這個平臺,他們要賺錢也只能通過大陸。這股力量仍在發(fā)展壯大中。
第三股力量就是任務性的力量,認為臺灣的命運和中國是息息相關的,孫中山所倡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管是出力還是出錢,臺灣人都是參加的,而現在大陸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國和平崛起,臺灣怎能缺席呢?他們認為臺灣應該為大陸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前提便是推動兩岸實現統(tǒng)一。
唐樹備在研討會上表示,逐步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邁進的中國,“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的成功實踐,將使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在臺灣前途問題上,做出既有利于臺灣,也有利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正確選擇。(陳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