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的郭德綱“天價相聲”,到今年郭德綱、小沈陽、潘長江的“三足鼎立”,“天價”演出愈演愈烈。分“蛋糕”的人更多了,
票價也更貴了。這些演出真值這么多錢嗎?到底都是什么人在為這些“天價”演出買單?
從當年的郭德綱“天價相聲”,到如今郭德綱、小沈陽、潘長江的“三足鼎立”,北京的高端消費市場,非但沒有因為爭議而低迷,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勢。分“蛋糕”的人更多了,票價也更貴了。老百姓卻有些糊涂了,這些演出真值這么多錢嗎?到底都是什么人在為這些“天價”演出買單?
記者通過調(diào)查采訪了解到,“天價演出”和其他演出、其他商品一樣,都是在市場有需求的情況下誕生的。這些年,中國經(jīng)濟騰飛,GDP飛速增長,房地產(chǎn)和金融股票市場生機勃勃,人們消費的欲望和能力也都與日俱增。再加上因“熱火爆炒”而備受關(guān)注的“明星效應(yīng)”,更是刺激了文化消費市場的日益膨脹。尤其是郭德綱、小沈陽,已經(jīng)“紅”的成為了社會現(xiàn)象,想不關(guān)注都不成。
而對于精明的商家來說,時刻都在瞄著市場、伺機而出。當年的“天價相聲”,捧紅的不僅是郭德綱,也炒熱了亮馬河。相比起企業(yè)每年投放的巨額廣告費,“平安夜”晚宴加演出的形式,不但不用花錢,還在掙了錢的同時,賺了吆喝。“天價相聲”讓郭德綱有人羨,有人罵,成了眾矢之的;而躲在后面的商家則一定是“偷著樂”。
不知情的人們,肯定以為“天價”的票價一定讓郭德綱等人發(fā)了財,其實,記者采訪了解到,郭德綱的演出費并不直接和票價掛鉤,就如同他平時的商演一樣,由演出商支付郭德綱及德云社一定的演出費用;除此之外,賣賤還是賣貴,票房是好是壞,賺了還是賠了,其實和老郭的收入并無關(guān)系。甚至郭德綱第一年在亮馬河大廈演出時,最早也不知道票價竟然定出了“天價”,還是從媒體上了解到的情況,他還因此問過主辦方:“你們是不是想一張票就把成本收回來。!”而且據(jù)老郭說,雖然今年票價又高了不少,但他的演出費“和往年也差不太多”。所以難怪對于票價這么高,到底賣得好不好,老郭悄聲笑道:“誰管他那個呢!”
而對于酒店來說,當年郭德綱“天價相聲”的始作俑者、前亮馬河大廈餐飲部總監(jiān)、現(xiàn)兆龍飯店總經(jīng)理助理馬榮一語道破天機:“和酒店每年的銷售額與利潤相比,一場圣誕演出的收益根本不算什么。但這樣的活動提升了酒店的關(guān)注度,舉辦大型晚宴也使酒店得以顯示自己的實力和品質(zhì),比打廣告的形式強多了!
其實最神秘的還是“天價演出”的消費者。到底是些什么人具有這樣雄厚的實力,能夠一擲千金,消費這樣昂貴的演出和晚宴呢?真的就是因為喜歡“郭德綱”、“小沈陽”或“潘長江”嗎?據(jù)知情人透露,真正消費“天價演出”的很少有個人,基本上都是企業(yè)單位為了年底請客、聯(lián)誼、答謝、慶祝等各種原因,選中了這種“既能吃,又能玩;在高級酒店看當紅明星;大家在高高興興當中互相應(yīng)酬”的新穎形式。
一位公關(guān)公司的負責(zé)人告訴記者:“反正每年到年底都要答謝客戶。請人吃飯,給人送禮,人家都膩了;真要是請人到劇場看演出,第一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喜歡,第二和對方也沒法交流。而這種晚宴加演出的形式最好,全是當紅的笑星,客戶容易有興趣;大家坐在一起,吃吃飯,聊聊天,看看演出,氣氛融洽,不易冷場,皆大歡喜。價格和純粹請吃飯其實也差不了太多!
不過,這也和人們的消費習(xí)慣有關(guān),中國人似乎還是喜歡請客吃飯,如果單純是演出,恐怕票也不好賣。而多貴的飯,都會有人買單。
另外,為什么這些演出都扎堆在圣誕節(jié)呢?記者了解到,中國人大多有這樣的習(xí)慣:過圣誕這種“洋節(jié)”主要都是和朋友聚會,而過春節(jié)、元宵節(jié)這種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則基本上都是陪家人。所以,如果是大年初一、正月十五辦演出,就連被請的人都有可能不愿意賞臉呢。而且,圣誕節(jié)正逢年底,正趕上是各單位集中花錢的時候;而春節(jié)、元宵節(jié),則是一年的年初,各單位在支出方面都會比較謹慎和節(jié)省。
由此可見,這種“天價演出”原本定位就不是針對普通老百姓和文藝愛好者的。但它確實可以變成一種大眾的狂歡。無論是酒店,或是明星,還是消費者,都是各付其能,各取所需,結(jié)果也稱得上是皆大歡喜。而喜歡看熱鬧的,喜歡罵街的,喜歡挑事的,也都能從中找到各自的樂趣。所以,不必為“天價”操心,它既然應(yīng)運而生,也自然會順應(yīng)規(guī)律,潮起潮落,花開花謝。而真正的好演員,永遠心里跟明鏡似的知道,根得扎在泥里,樹才能長得好,花才會開得長。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