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四川“千碉之國”:梨花山上開 碉樓引客來
中新社甘孜4月9日電 題:探訪四川“千碉之國”:梨花山上開 碉樓引客來
中新社記者 王鵬
4月初,位于川西北高原的丹巴縣墨爾多山鎮(zhèn),萬樹梨花盛開,幾十座石砌碉樓高聳于梨花與藏寨間,引人注目。這些由石塊壘砌的古老建筑,曾是嘉絨藏族先民的智慧結(jié)晶,如今成為這個“千碉之國”的文旅名片。

丹巴縣位于大渡河上游,是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核心地帶,有“千碉之國”的美譽(yù)。丹巴碉樓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后漢書》曾記載,“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為邛籠”。其中的“邛籠”,即指丹巴碉樓。
位于墨爾多山鎮(zhèn)的基卡依村,是丹巴古碉樓保存最好的區(qū)域之一。自幼在村子長大的其米巴丹19歲學(xué)習(xí)石砌技藝,如今76歲,是藏族碉樓營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談及碉樓的營造技藝,其米巴丹向記者展示了兩樣主要工具。其簡易程度超乎想象——一把一頭為圓、另一頭似鍥的鐵錘,一塊木板,僅此而已。
其米巴丹說,丹巴碉樓功能多樣,建于關(guān)隘的用于瞭望御敵,立于村界的作為界碑,寨內(nèi)的則是家族地位的象征。丹巴現(xiàn)存500余座碉樓,最高者達(dá)30米,多為石砌結(jié)構(gòu),歷經(jīng)多次強(qiáng)震仍屹立不倒。“這些碉樓和大山一樣堅固。”

丹巴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石材資源豐富。建造碉樓時,石匠需就地取材,將不規(guī)則的石塊打磨平整。墻體采用“錯縫砌筑法”——上下石塊嚴(yán)絲合縫,縫隙以黏土填充,轉(zhuǎn)角處嵌入厚重的“過江石”加固。這種技藝使碉樓兼具抗震性與保溫性,“冬暖夏涼,風(fēng)雨不透”。
從高空俯瞰丹巴,梭坡、甲居、中路等村寨的碉樓群和藏寨如同大地上的古老密碼,訴說著千年歷史。尤其是民居,色彩鮮明、造型獨特、錯落有致,一般為四層,底層用作家禽養(yǎng)殖,二層多為會客廳、臥室,三層多為臥室,四層為佛堂,四層平臺兼作谷物晾曬場地。
記者注意到,丹巴藏寨多為白色墻面、黑色窗邊、藏紅色門窗,很多民居與碉樓相連或帶有碉樓式角樓,外墻常見日、月、星辰和吉祥動物圖案,構(gòu)成獨特的文化景觀。

“一戶建房,全村出力?!逼涿装偷せ貞?,過去當(dāng)?shù)匦藿ㄒ蛔飿腔蛎窬油鑾资藚f(xié)作月余,男人采石,婦女運(yùn)料,石匠主砌??⒐r,主人以歌舞宴席答謝鄉(xiāng)鄰,歡聲笑語回蕩山谷。
獨特的民俗、建筑文化,不斷吸引著八方來客?;ㄒ来妩h支部書記格絨說,特色民宿如今成為當(dāng)?shù)刂饕穆糜畏?wù)產(chǎn)品。2024年,基卡依村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dá)8800萬元人民幣。(完)

社會新聞精選:
- 2025年05月18日 17:13:55
- 2025年05月18日 17:08:41
- 2025年05月18日 17:07:43
- 2025年05月18日 16:45:15
- 2025年05月18日 15: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