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于江西南昌縣岡上鎮(zhèn)的贛江之畔,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村莊,月池熊家村,百年來,這個總人口僅千余人的村莊,卻培育了300余名副教授、副處級以上的教職人員與官員,成為著名的“教授村”。嚴復的弟子熊元鍔、熊育鍚兄弟也從這里走出,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學校之一“心遠中學”。陽春三月,中新社記者探訪月池熊家村。
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頭,在朦朧的煙雨中隨風婆娑。古樹之側,有一個月形池塘,周圍以水泥、石塊砌得整齊有序,據(jù)說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來。
于江西南昌縣岡上鎮(zhèn)的贛江之畔,有一個看似普通的小村莊,月池熊家村,百年來,這個總人口僅千余人的村莊,卻培育了300余名副教授、副處級以上的教職人員與官員,成為著名的“教授村”。嚴復的弟子熊元鍔、熊育鍚兄弟也從這里走出,創(chuàng)辦了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學校之一“心遠中學”。陽春三月,中新社記者探訪月池熊家村。
棵百年古樟,矗立在村頭,在朦朧的煙雨中隨風婆娑。古樹之側,有一個月形池塘,周圍以水泥、石塊砌得整齊有序,據(jù)說這就是月池村名的由來。
(江西省南昌縣月池熊家村 文化站站長 熊剛)就是以半明月的形狀定位,自古以來,這邊就是個半邊的月亮,對面全部是老古井房子,對著這里面,排水都是對著這里排的。
【解說】月池之上,有七個圓型石墩,均勻分布在一條直線上,這寓意為“七星伴月”,希冀熊氏世代昌盛。
【解說】熊氏詩書傳家之風,可追溯到百余年前。現(xiàn)年84歲的熊氏后人、南昌市人防辦退休干部熊光建9歲之前都居住在這個村子里,他告訴記者,熊氏先祖以經(jīng)商起家,在積累財富的同時感覺到知識的重要。
【解說】讓“教授村”名揚天下的,是江西最后一位“解元”熊元鍔和他創(chuàng)辦的“心遠中學”。1901年,深受嚴復影響、決心以科教興國的熊元鍔在南昌創(chuàng)辦私立心遠英文學堂,后改名心遠中學堂,這是中國最早開辦的現(xiàn)代學校之一,創(chuàng)辦時間早于與之齊名的天津南開中學、湖南明德中學。熊元鍔任心遠中學校長時,他年僅21歲。
【同期】(江西省南昌縣月池熊家村 熊氏后人 熊光建)新學的創(chuàng)始,原來都沒有的,新學就是心遠辦起的,他特別注重英語,而且他這個學校里,儀器它都有,都是化學物理,搞科技,(數(shù)理化),數(shù)理化,它也不減少中文的教學,那個觀點啊,重點要抓這個東西(新學),所以當時請來的老師,都是通過嚴復,因為英文老師在江西找不到,從嚴復那個學校介紹到,心遠學校里來的教的,最早它這個特點就是新學。
【解說】兩年后因江西籌建南潯鐵路,熊元鍔任南潯鐵路駐上海坐辦,熊元鍔將心遠中學交由堂兄熊育鍚管理。在隨后的數(shù)十年間,心遠中學培養(yǎng)出大量英杰才俊,如方志敏、鄒韜奮、張國燾、袁玉冰、吳有訓、程天放等人。
【解說】1949年5月南昌解放之后,心遠中學由政府接管,是年9月10日,江西省教育廳決定心遠中學、劍聲中學,青年中學三校合并,在心遠中學原址組成了現(xiàn)在南昌第二中學的前身南昌二聯(lián)中。
【同期】(江西省南昌縣月池熊家村 熊氏后人 熊光建)(南昌)二中為什么跟心遠中學,是連在一塊的,因為是這樣的,(南昌)二中是怎么出來的呢,南昌二中是1914年,熊育鍚(江西)省里面,當教育市長,等于教育廳長,他就在他的手上,主張辦新學,在全省辦了八所,辦了八所新校,八所新校,南昌就是一中二中,熊育鍚從1914年開始,辦心遠(中學)的時候,就兼任校長,一直兼任校長到1926年,后來車駒來了,他的學生接替,所以(南昌)二中的教學的方式,教學的理念跟心遠(中學),是一樣的,熊育鍚兩校都是他任校長。
【解說】南昌百花洲旁的南昌二中,曾是心遠的發(fā)祥地,站在這所百年老校前,當年熊育鍚創(chuàng)辦的心遠中學教室面貌依舊,古樸莊重,孩子們瑯瑯讀書聲,仿佛讓我們又回到先輩們奮發(fā)苦讀的歲月,猶如一聲聲不倦的叩問。
【解說】從月池村走出的心遠中學,也為熊氏培養(yǎng)了大量優(yōu)秀人物,更推動了熊氏好學上進的家風。
【同期】(江西省南昌縣月池熊家村 熊氏后人 熊光建)我們在2011年,大概這個時候統(tǒng)計的,在大學里面,擔任教授副教授這一級的,博士碩士以及高級科技金融管理人員,副縣及副處以上干部及有關,民國時期的高級公告人員,我們統(tǒng)計了像這樣幾類人才,有313名,當然這是不完全的統(tǒng)計,還有遺漏的。
【解說】在中國各地重點大學,無論是清華、北大、復旦,還是四川大學、廣西大學,從南到北,幾乎都有熊氏教授的身影,更有不少熊氏后人跨越重洋,在美國、法國大學任教,月池村被稱為教授村可謂實至名歸。
【解說】行走月池村畔,不見當年的繁華盛況,只有這十幾棵百年古樹固守著荒涼與落寞,百年前的古宅僅剩斷垣殘壁,在風雨的侵蝕下日漸傾頹。月池前,熊育鍚先生的銅像孤坐亭中,雙眼凝視著遠方,目光堅毅,神態(tài)慈祥。熊育鍚先生于1942年病逝,其墓位于月池村畔,墓前一塊石碑上刻有四個飄逸的行楷大字“心遠之源”。
目前,當?shù)赜嘘P部門正擬對月池村進行旅游開發(fā)。熊剛告訴記者,月池熊氏家族詩書傳家、重教好學的精神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教授村”文化、旅游策劃方案正在逐步完善,準備籌建“熊育鍚紀念館”,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教授村”,共同傳承和弘揚這一特色文化。
記者 吳薇 王昊陽 江西南昌報道
分類名稱:
民生新聞